读书这事,我本以为是用不着有争议的。无论做什么,从文还是从商,书都应该是最后不离不弃的一样东西。
但很怪诞的是,有一种流行的腔调,一个人如果在事业上不那么成功,如果恰好还爱看书,那么,他的不成功,很容易被归结为读书太多。
“成功”这词,真特么应该从汉语中清除出去,任何有趣好玩的事情,一旦和它发生关系,就变成一种生活的 KPI,变成一个格式化的模板,不知不觉中,你就会按照所谓成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甚至变相地去迎合那个标准。
很多人都欣赏尼采的话,要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而那个所谓的成功标准,却时常让我们身不由己,甚至连多读几本书这个事情,都需要小心隐藏一下。
我们活着,无非是为了,明白一些事理,遇见一些有趣的人,拥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不小心,还能给生活带去一点美好,这本身已经足够。
而读书,无非是在另外一个场景中看见自己,遇到一些我们不曾想到的事理和人。读书本身就是目的。
我的大学同学,前年辞了外资公司的职务,趁高房价卖了市中心的房子,然后在良渚文化村换一间同样大小的房子,再开一间四壁装满书的咖啡馆,读书喝茶弹琴旅行,怡然自得。
当初我也是纳闷的,回头看去,我这样每天十几小时沉浸在事务中的创业狗,在她面前哪有自负的理由。无非是,她喜欢她的怡然,我更享受商业世界的临崖一跃。
最近,我们小区的裙房里,开出了一家迷你型的小咖啡馆,最多十几个平方,只有两张桌子,四个位置,运营者是英国留学回来的一对小夫妻。店门口,每天都放着一箱给环卫工人的矿泉水。小夫妻两人,干净淡定,问及何以开这样小的咖啡馆,答说就是想做出纯粹的咖啡,让喜欢的人喜欢。
在成功的定义之中,他们都是不那么符合标准的。可是,只要见过他们,谁会不心生一点喜欢呢?
回到读书这事。
的确有读不少书而看起来迂腐的人。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读了,但不明事理,像孔乙己之类的;另一种,清奇桀骜,不流于俗,像徐渭这样的。但你能说徐渭不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他只是没赚到钱,没在当下获得认可而已。而往往这种类型的人,会被我们定义为情商太低。
但是,情商,不就是不得罪身边的傻伯夷而已。
你有料有货,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关情商鸟事。
怕的是,读书太少,想法太多,横冲直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也无关情商,而是无知。
关于读书的另外一个谬误是,现在信息过剩,朋友圈的信息都已经拥堵,还用得着读书吗?
靠,这恰恰是我们要尽量隔绝的东西。我的朋友圈有几千好友,但说实话,真正“看他(她)朋友圈”的也就几百,判断标准很简单,凡涉鸡汤国学养生中医转基因的,基本就不看了。
朋友圈所涉,无非信息,行走大千,避之唯恐不及,一个正常人好像不会因为少接受几条这样的信息,就会被文明世界抛弃,倒是你不沉下心来读几本有意思的书,最多几个月,面目就会走形。
那天看老罗和王自如辩论,情急之下,王自如问老罗,要是你得到日本人的投资,你也会公布股东信息吗?——这句话的信息量太大了,在我看来,这是小伙子最亮底裤的一句话。何以会这么说,光鲜之下,读书太少,有信息,少知识,要紧关头,不知道凡事都有脉络。
前段时间,我说 85、90 后,是为创业而生的一代,创业浪潮汹涌,那只是人多而已,创业难度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技术,激情,韧性,这些都必不可少,但决定事情的往往就在那个微不足道的5% 部分。5% 决定 100%。
那个5% 是什么?天赋?直觉?但肯定和读书多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