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http://www.199it.com/wp-content/uploads/2014/08/20140815110318_605111.jpg" data-bd-imgshare-binded="1" />
笔者在国外游学时,非常享受被问到职业。当提问者听到回答是“设计师”时,他们眼中总是散发出那种强烈崇拜的光芒。“好厉害,你做的东西一定很有趣。”这是常有的赞美。“Creative Person(创意型人才)”简直就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而回国以后,最怕的就是被人问到职业,因为回应一般都是“设计?是不是就是做广告的?“ 这时候的笔者竟无言以对,只能连连说是。
创意设计到底在中国是如何被定义的呢?
也许听到更多的就是“做广告的”、“做包装的“、”做网站的“这些更实际(practical)的回答。但是也许很多人都忘了,设计本身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是一种更实际的艺术形式。当国外的设计师正享受名利双收时,为什么中国的设计师却沦为“早死高危人群”,吃力又不讨好?
这种结果,不得不说是内外因恶性循环的结果。
先来说说内因,从设计师自己身上找问题。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创意不值钱,而且非原创的创意不值钱。就像一个机械制造的大批量生产的皮包和一个精致制作的手工皮包当然不能相提并论。我们设计师自己到底有多少自己纯原创的点子呢?且不说素材被滥用成风,有些设计师甚至直接“拿来主义”,用起别人的创意毫不客气,同一个点子被人盗用、滥用,自然也失去了本身的独有性而大大跌价。
中国的艺术高考生的人数也是连年上升。这些未来的艺术家、设计师中间又有几人是发自内心热爱艺术,而不是走投无路,寻找一条高考捷径呢?我们的创意型人才,在“海选”阶段就有太多漏网之鱼,加上艺术设计类也难免“中国式教育”,整体质量自然也大大跌落。
而同时在国外,艺术和设计类专业则列于大学里最难读的专业。同一届艺术生,只有一半顺利按时毕业也是常有的事。大学里,艺术生们不仅要承受课业的重担,同时还会接受各种艺术设计类兼职,寻找机会让自己曝光,开办小型个人展,增加人脉。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对设计行业轻车熟路,或者成为艺术家。同时很多外国设计师不仅做设计,更是关心社会发展的“思考者(design thinker)”,被人敬重。
当然,国内的创意产业的大环境也不尽人意。很少有企业能认识到创意设计的重要性。更多时候,设计师在其眼中不过是“做图的”。曾经有多少设计师吐槽被无礼的要求过“随便给我做个 logo 呗”“随便给我设计个网站呗”,就好像下一句就是“反正不花你几分钟”。
设计师不被尊重,再加上知识产权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可谓是四面楚歌。笔者的一位导师,是国外一名德高望重的设计师,曾经讲过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她名下的工作室在一个设计作品中,少许的用了一个从网上下载的字体,没过几天,该字体的设计者便打电话来要求赔偿。导师自知理亏,便马上做出了道歉和赔偿,不然闹到法庭也是分分钟的事。可见该字体设计者也是根本不屑于自己的作品被知名人士使用,而更在乎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没有被保护。
从此来反观中国的现状,“拿来者”和“被拿者”也常常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归根到底是因为,双方从中都有利可图,一些被盗者也忍气吞声,或是侥幸自己的作品用另外一种形式曝光。
更糟的是,中国一些投资人做事功利心太强,创意业也如此。在中国,很少有人会投资于创意行业,因为创意行业很难让人一夜暴富。创意业常常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其影响力更多的是在文化层面而非经济层面。不得不说,只有放下了功利和急躁的心,才能把创意业做好做大。可偏偏中国的投资人缺少的就是一颗平常心。国外很多创意机构都苦心经营许多年,才做出影响力,甚至在那以后都没有大量盈利,因为经营者更重视该产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大部分的盈利也常常被用来用于慈善,或发展相关文化产业。他们希望创意能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社会更美好,而不是从中获取大量经济利益。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最后这些人往往能名利双收。
也许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笔者怎么还没有“滚出中国”。 虽然国内的创意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可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有远见的创业者,有思想的设计师都在努力着去改变,一切情况都在好转,走向一个良性的阶段。而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更多人冷静下来,加入其中, 尽我所能。创意业在中国还很年轻,并且中国市场雄厚,如果一切走上正道, 未来必然也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