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人的智力 22 岁登顶。弗吉尼亚大学科研人员历时七年,对两千名 18 岁至 60 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人的智力在 22 岁时达到顶峰,而仅在 5 年之后,27 岁时就开始变笨。在 12 项测试中(记忆力、逻辑推理、反应速度、空间想象力等测试),其中有 9 项获得最高分的调查对象平均年龄是 22 岁。
真相:
这则微博所述的研究和配图,来自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 里“成年晚期的认知”一章。1933 年,琼斯(A.E.Jones)和康拉德(A.S.Conrad)检测了 10-60 岁的 1191 人,发现智力最高峰位于 19-21 岁间。1932 年,迈尔斯夫妇(Miles & Miles)检测了7-92 岁的 832 人,发现智力最高峰位于 18 岁时。1944 年到 1955 年间,韦克斯勒(Wechsler)发表论文称,男性 25-34 岁、女子 20-24 岁是智力高峰。
可见,确实有研究认为智力高峰位于 22 岁前后,不过,这些研究发表于五六十年前。经过这半个世纪的发展,心理学界对于智力有了更多认识。而每个人老去的方式也大不相同,“22 岁智力登顶,27 岁开始衰退”并不是一条铁律。
研究测的是什么“智力”?
智力,可以定义成一种“普适的心智能力(general mental ability)”。智力可以被间接测量,但所有测量都带有侧重,因此也都略有“偏见”。用上心理学家特曼修订的斯坦福-比奈的测试题,测出的就是一个人“心智年龄(mental age)除以实际年龄(physical age)的智力商数”,又称T分数。用上比奈-西蒙测试题,测出的就是B分数。用上韦克斯勒的韦氏智力量表(Wes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测出的就是一个人在同年龄中心智能力排位如何,也就是我们现在最常用的平均智商为 100 的智商值(IQ)。如果像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那样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找出“影响着所有智力测试的因素”,测出的就是斯皮尔曼命名的“普适智力因素(general intelligence factor,GMA)”,简称g因子。
“22 岁智力衰退”微博中,配图的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就是斯坦福-比奈测题的T分数,(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相关研究确实是很早之前的),当时对于智力的测量方式是最早的智商——“心智年龄除以实际年龄”,这个方法容易在年幼时高估智力,因此在追踪测试一个人的智商时,也容易显得“小时神童,大未必佳”。
智力下降从二十几岁就开始了吗?
现在认为,智力很可能体现了大脑对外界刺激的理解、评估和反应的速度。反应速度越快,智力就越高。而脑中的神经元决定了一个人的反应速度。神经元要迅速放电,要释放化学递质,要长出或者消除突触,都需要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大脑如果受伤、生病、缺氧、衰老、发育不够、营养不良,都会影响脑中神经元,智力也就会随之下降。一只 32 岁的恒河猴大脑中的白质,就明显少于一只 5 岁的成年恒河猴。
如果把人类视为大自然的一个“产品”,那么这个产品在设计时并不是“百年耐用品”。大自然给我们的保修期差不多二十多年——足够把孩子生下来拉扯到能自己觅食了。等保修期过了,出点岔子,简直是天经地义。老年人会认知下降(cognitive decline ),因为包括神经元在内的很多细胞确实都老了。大脑里对记忆很重要的海马,对推理很重要的前额叶皮质,都会随着我们变老而发生功能变化。如果脑内蛋白质合成出错,还可能患上目前还是不治之症的阿尔茨海默病。
不过,智力下降未必从 22 岁开始,有些人在 30 岁后甚至智商还会明显上升。1969 年,心理学家格林测试了 24-64 岁的个体智商,认为智力在 40 岁才会增长到最高峰,并且此后也不会迅速下降。1956 开始的“西雅图纵向研究(Seattle Longitudinal Study)”追踪了 5000 多 25-88 岁的人 35 年,发现归纳推理、空间定向和言语流畅三种能力的最高峰出现在 25 岁前后,语言理解的高峰出现在 39 岁,数学能力高峰则在 45 岁,不同认知能力间的差异相当大。而我国的研究显示,大部分人在 35 岁后智力才开始下降。
我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全国协作组”对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修订研究
这些还只是考量单一维度的智力。有些研究者认为智力至少可以分为两种。考察一个人的归纳推理能力,测出来的叫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考察一个人的知识基础,测出的就是晶体智力(crystalized intelligence)。1970 年,心理学家布拉姆、贾维克等人发现,73 岁后流体智力才明显快速减退,而且对于语言知识这类晶体智力,甚至到 85 岁都不会减退。
如何保持智力?
研究还显示仍有百分之一的幸运儿,活到老迈仍然头脑机敏、反应迅速。想要保持智力水平,需要注意如下关键:
还要强调的是,各种智力测试衡量的都是一种静态的能力。有些心理学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智力很可能是处在动态发展中。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还提出了智力三元论,认为智力有三要素:成分要素、经验要素和情境要素。传统的测验只能测出成分要素,并不能充分反应一个人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成分智力”开始衰退的成年人,在加上经验与情境要素后,完全可能比一个 22 岁的年轻人更好地完成某项任务。
最后讲一件真事。
1965 年时,市面上的集成电路里只有几十个元件。而如今,一颗电脑处理器里有数以亿计的晶体管。负责美国登月计划的计算机工程师杰克·加曼曾说:“我们地面控制中心所有设备的总处理能力,只相当于一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 ‘阿波罗 11 号’飞船的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大约在一块电子表和一部手机之间。”
但就是这么个“一块电子表和一部手机之间”的计算机,把三个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而如今,人们握着比之更强大的智能手机,却用来刷微博刷微信,让愤怒的小鸟(angry bird)撞上了猪,飞扬的小鸟(flappy bird)撞上了柱。
智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拿你的智力来做什么。22 岁对一颗充满雄心的大脑来说,只是刚刚开始。
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智力确实有衰退的趋势,但“22 岁智力登顶”的说法并不符合目前心理学界的认识。与其担心越来越笨,不如积累知识和经验,并且好好考虑下如何运用自己的智力吧。(编辑:窗敲雨)
本文首发于知道日报,经作者授权转载,本站发布时略有修改。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