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和腾讯,是互联网世界中最庞大的两个“连接者”。前者覆盖了全球超过 12 亿的人群,而后者也拥有着 8 亿月活跃帐户的 QQ,以及注册用户数超过 7 亿的微信。
在某种程度上说,Facebook 和腾讯都已成了人们网络身份的代名词。这两家公司在 PC 时代就完成了对用户信息和用户关系数据的原始积累。而在互联网迈入移动时代后,他们正在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再只是“连接人”的社交工具,而是正在成为连接各种互联网服务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平台。
不久前,PingWest 在文章《移动时代的 Facebook:外层分裂,内里聚合》中,阐述了 Facebook 新连接角色的核心 App Links,这是一款帮助移动应用实现内容索引和跳转的产品。由于 App Links 具备开源、跨平台和可自定义 API 的特性,所以你可以将其理解为移动应用之间的“超链接”——在互联网上,网页内容是通过“超链接”连接在一起并实现互相跳转的,而在移动应用之间,App Links 让它们同样实现了顺畅的切换。
比如,当 Pinterest 在移动应用中集成 App Links 的相关协议后,用户点击 Facebook 上来自 Pinterest 的图片,就可以直接跳转到 Pinterest 中对应的页面,而通过 Facebook 自己的账户体系,其覆盖的 12 亿用户关系就和整个 Pinterest 上的图片、购物服务和社交分享生态连接在了一起。当然,如果你在其他支持 App Links 的应用上分享了 Pinterest 的内容,同样也可以直接跳转过去。
这就是 Facebook 在移动时代“连接”梦的一个缩影——App Links 就像是不同集市之间的快捷通道,帮助人们在各式的互联网服务之间川流不息,而 Facebook ID,便是他们的通行证。
根据 Facebook 在 7 月初公布的数据,自从 4 月 30 日 App Links 发布以来,开发者已经在移动应用之间植入了数十亿的 App Links。这些应用的内容之间都将可以实现互相跳转。换而言之,我们可以说,Facebook 连接人类与互联网世界的愿景,已经初具雏形。
巧合的是,在 Facebook 发布 App Links 的一星期后,腾讯接着就在 5 月 5 号的 GMIC 大会上,表示要成为一家“连接型”公司。
腾讯 COO 任宇昕称,腾讯的主要产品微信和 QQ,之前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互联网已经延伸到线下和传统服务领域,所以连接数量和连接层次已经比以前多了很多倍,这样整个“连接”的困难就被大大提高了。不过,为了继续自己的“连接”梦,腾讯的选择是把那些对线下服务和传统行业有着深刻理解的第三方公司连接起来。
任宇昕举例了大众点评和滴滴打车,这两家公司分别建立了人与餐馆,以及人与出租车之间的连接,而现在,它们都被集成到了微信中。这样一来,腾讯连接的数十亿用户,便于餐馆和打车服务进行了再次连接。在这之后不久,当腾讯入股京东,以及微信硬件平台的推出,让人与商品的连接,和人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也在微信中被建立了起来。
在 5 月 6 日,腾讯成立微信事业群后,张小龙也在内部邮件中表示——微信未来将对社交、开放平台和本地生活服务进行紧密结合,为用户提供即时通信与线上娱乐、生活和商业化的综合性服务。
所以,你可以从中很清晰的看到腾讯的“连接”逻辑——把第三方的服务、数据都集成到微信中,只有当用户进入微信时,才能去连接这些服务。当然,哪些服务有机会被集成到微信当中,这就要由微信说的算了。例如,现在的微信中就屏蔽很多它“不想选择”的服务,包括:朋友圈中向第三方音乐平台、电商平台等服务的跳转连接,以及微信二维码只能顺畅的扫描和下载微信自己 Android 应用商店“应用宝”中的应用。
也就是说,腾讯做的是“有选择”的连接。往往遇到第三方的服务时,腾讯的产品就突然断开连接了。
所以看看这两家都给自己贴上“连接”标签的公司有多么的不同吧:Facebook 将自己作为了连接一切的纽带和内容流动的载体,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最终还是要跳转到原应用中去;而腾讯选择了“内置”那些它所选择的服务,同时阻断其余的第三方服务。如果像前文那样,我们把 Facebook 的连接方式比作一条穿梭于这个世界上各个市集的快速通道的话,那么腾讯的连接,就只能说是一个超级大卖场——你可以在这里看到玲琅满目的商品,但它们都贴着“腾讯牌”的标签。
谁才是真正的“连接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