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2004 年可说是一个世代的分水岭。那之后入学的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 Facebook 帐号。大学四年与同学交流、玩社团、认识新朋友,毕业之后与校友联系,常常都靠 FB 完成。对这个世代的年轻人来说,Facebook 就像是生活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台湾,FB 晚了五年才流行,因此这个分水岭比较接近 2009 年,换句话说是发生在所谓「90 后」年轻人身上。时至今日,这批 Facebook 原生族群陆续踏入职场,如何拥抱他们生活方式的不同,成了现代企业领导人与主管们必须学习的课题。
拥抱 Facebook?
还记得 2009 年 Facebook 刚开始流行时,开不开放公司电脑使用 FB,是当时许多企业热烈讨论的题目。反方论点是 Facebook 让同仁流连,损害生产力,因此必须封锁。时至今日,仍这样思考的企业我相信是少数,尤其当人人都拥有智慧手机,单纯在企业内网路上封锁不但无济于事,还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当然如果同仁上 FB 仅是与个人的朋友聊天,那么对企业而言的确难免生产力损失。但如果公司能善用 Facebook,将它转化为对内沟通、对外行销、拓展业务等的有效管道,则因此得到的生产力提升,将远远大过于上述的消耗。
传达理念
过去,身为主管或领导人,要在内部传达理念,必须要透过团队会议时,或是发邮件给全体同仁等等方式,这样的宣导往往流于教条,有时甚至让同仁觉得反感。在新的时代,当 FB 世代的年轻同仁都成了你的好友,则价值观的传达,便可以透过日常分享优雅的散发,让同仁更自然的感受,也可以透过互动得到珍贵的回馈。
我认识的企业领导人里面,桂冠食品的王正明总经理每天会在 Facebook 上分享他的生活心得极短篇,经营 ASAP 闪电购物与 Uitox 电商平台的谢振豊董事长则经常透过他拍的照片与描述与同仁沟通,两位的分享往往都有数十、甚至上百个赞,并且有相当的留言讨论。观察两家公司优质的企业文化,我相信王总经理与谢董事长长期在 FB 潜移默化的耕耘所形成的正向循环,绝对有相当助益。
客户信任
除了内部沟通,透过 Facebook 也能与客户逐渐建立信任。最直接的当然是把客户加为好友,不过除了很熟的客户之外,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他们的隐私被打扰。在不加好友的前题下,Facebook 还有「社团」这个好用的工具。把客户中的意见领袖拉进一个社团,可以有效的与他们互动,聆听他们的意见,与他们分享重要的资讯与新闻。另外,隐密、人数少时可以明确的知道哪些人读过那些文章等,也是社团额外的好处。
经营插画家社群,协助他们把作品製作成 T-Shirt、手机壳等商品,再透过网路销售给粉丝的 Fandora,从两年前开始创办时,就有了把重要插画家都拉近一个秘密社团的习惯。透过这个社团,Fandora 可以方便的与插画家们沟通,与他们分享计画中的产品与功能以取得重要的回馈,并且聆听他们对于网站、商业模式的意见。两年下来,Fandora 很快累积了超过 500 位插画家与他们合作发行商品,FB 社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认为相当关键。
媒体关系
最后,FB 还可以在媒体公关方面对企业有很大助益。过去要与媒体沟通,必须透过记者会、茶叙等活动,每次发生都劳师动众,因此企业设置专职公关人员,还得借助外部公关公司的人力。到了 FB 时代,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空档,Facebook 就成了与记者们保持联系的最佳管道。
这些年下来,我与近 60 位媒体朋友们成了 FB 好友。平常时候,我会跟他们一起分享科技、产业、金融,以及政治等新闻,聆听每个人不同的观点,并且提出我的见解。当他们分享工作中媒体关係处理的种种桉例,我也会笔记下来,作为日后重要的参考。
结论:用心交朋友
当然 Facebook 在企业经营上的应用,绝对不只上述这些。不过归咎其心法,我认为,不外乎是当一个真诚、用心的好朋友。这个道理其实在 FB 尚未流行前早已经存在,只不过在 Facebook 时代,又更显得重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