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到过起得早与住得近的问题,得到了许多不同的反馈,其中还有我和一位朋友还开展了一场挺有意思的对话。我的这位朋友Z是清华大学建筑与环境领域的即将取得博士学位的青春亮丽的女生。
由于腾讯微信公众号对主页们一贯的虐待,现在已经丢失我们部分的对话,我通过回忆补上。如果想知道这个对话的上下文背景,可以查看这篇文章《起得早与住得近》。
Z:我觉得你这次给的案例有点问题。大多数情况不应该是:A距离近,房租贵,房子还很小么。这种情况大家就有可能不是压倒性的选择A了。当然,这个偏离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了。哈哈
我:理论上好像不太可能,不过这是我真实的案例。我的一个小兄弟在面对这个情况是表现出了很大的犹豫,最后他还是选A了。但是这个话题引起的共鸣我还是没有想到。
Z:我在组里也做过类似的调研。A,城里的老破旧,6 万每平米,50 平米,300 万,通勤时间 20 分钟;B,郊区的新房,2 万每平,90 平米,180 万,通勤时间单程 1.5 小时。结果同学们选择B的多。
我:选择B多的可能是经济层面上的因素。
//
我感觉有这么一个恶性的循环,人会因为资金或者其他资源的紧缺,而会走短线,做一些直接面向资源累加的短平快的事情,而这种短线行为,会进一步加剧人所处在的紧缺处境。比如,经常会有人说,现在我缺钱,我做什么事情都看钱,对于涨 1000 元的工作马上跳槽,尝试各种能带来暴富的投机机会,这倒的确也没错,但是不停地跳最后的发展未必就有单点突破带来的收益高。尽管成功鸡汤学经常说人要有自己的价值,但有时的确是这样。基于直接收益的优化,未必就一定比基于价值驱动的优化好。我认为对于这种负循环,应该创造条件打破,否则就像瓶口上首尾相连的毛毛虫队列,大家都在拼命的往前走,但是连瓶口却出不了。
Z:他们的理由是郊区房子大,这点通勤时间可以忍受,甚至可以拿来学习等。然而对于我,我却还是会选择A。针对时间管理进行对比:我始终觉得B中时间不能完全利用好。
1、环境:坐过早高峰地铁的人可以发现,人都可以挤成馅饼了,很难开展有效的学习,如果自己开车时间缩短到 50 分钟,这时间几乎没法利用了;
2、奋斗动力:在大房子里住着感觉舒适,没有在城里小房子的奋斗驱动力大;
3、心态:早起挤地铁人心情会差些,会影响一天的工作情绪和时间利用效率。
我:你说的观点很对,不过在地铁上的时间拿来学习的观点真是让我感觉挺耳目一新的……
//
在充满煎饼大葱人肉味的地铁上学习的转化率(学习效果)有多高,有读者们有留心统计过么?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很贪婪,什么都想要,但是现实的约束还是会让我们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很多时候是由我们的价值所决定的。所以如果即使你已经选择了住的远,那利用地铁来学习,就是在当前条件下的最优化;如果你正在面临这种选择,那我的文字如果能让你有所思,也最佳不过。
Z:关于B的三点围绕时间管理的讨论,也同样适合用在你的案例里面。抛开你的案例中性价比的问题,即使A房租是 3600,B是 900,我也还会A的。呵呵
我:这就是时间的价值啊。
//
我想到自己在某年春节刷票无果,遂发一吐槽微博:
@我 caler 我:故事最后的结果是,那些因为不够聪明不够动作快而没有买到火车票的人,因为为了买昂贵的机票,而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最终他们变得很有钱。
我必须要承认这个更多是用来安抚自己未能买到火车票后失落的情绪以及花了可以差不多飞英国的价格买了一张全价后的肉疼感,同时给自己一种虚幻的期许(俗话叫 YY),但是,没准逻辑真就是这样。
Z:(接之前)其实还有一点,算第四点。和时间管理不太相关但也有一点相关的是——家庭陪伴对家庭成员幸福的影响。如果人更幸福,活的更久,一生可利用的时间不就更长了么!
我:我倒觉得这个观点虽然藏在最后面,但不失为一个最闪亮的观点。
//
我需要点赞的是,Z同学在前后文字有衔接的地方都用括号标注了关联性,这种细节反映出的行文的严谨性,不愧是经过完整的学术训练所形成的良好习惯,真是让我钦佩与学习。
Z:关于你说的注意力周期,我最近的训练情况是,碎片时间可以用得较好,现在每天上厕所时间刚好把拓词记了,一个人走路还可以听听力。反倒整片的时间没以前利用好,舍本逐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