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真的「管用」吗?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名牌大学真的「管用」吗?

名牌大学真的「管用」吗?

 2014/5/18 13:17:00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谢科,康奈尔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藤校念PhD,也在国内念过所谓的名学校【管用】是个太过于笼统的概念。我打算把它拆成一些子问题方面来回答。前面的一些回答也都重点从念名校的“世俗”作用的角度分析过了,特别是@安小桐同学的精彩回答。那么我就从包括世俗作用在内的角度来讨论一下。请各位看官同学注意,所有的这些优点,对于非名校也不一定不适用,并非非此即彼,并且全是我个人的体验和感触,请勿上纲上线。答贴内所有照片均是我自己拍摄,转载请务必注意版权。世俗上
  • 标签:大学

  谢科,康奈尔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在藤校念 PhD,也在国内念过所谓的名学校

  【管用】是个太过于笼统的概念。我打算把它拆成一些子问题方面来回答。前面的一些回答也都重点从念名校的“世俗”作用的角度分析过了,特别是@安小桐同学的精彩回答。

  那么我就从包括世俗作用在内的角度来讨论一下。请各位看官同学注意,所有的这些优点,对于非名校也不一定不适用,并非非此即彼,并且全是我个人的体验和感触,请勿上纲上线。答贴内所有照片均是我自己拍摄,转载请务必注意版权。

  • 世俗上,名校可以给你带来数不尽的机会
  • 精神上,名校给你一笔极其可观的精神财富
  • 思想状态上,在名校里的磨砺会促使你沉淀做事

  没有哈佛和耶鲁那样出名,所以我先介绍一下我所在的学校,康奈尔大学吧,算半打个广告。康奈尔是常青藤盟校之一,建 1865 年,座落于一个偏远的小镇,名叫伊萨卡(冰心把它叫作绮色佳,这名字更妙)。与中国相关的著名的校友包括胡适,任鸿隽、秉志、周仁等人,台湾的几位著名政客。中国科学院的前身也在这里成立,徐志摩和林徽因及梁思成那些数不清楚的事情也在这里写下过篇章。从学术声望以及校友名录来看,也算实实在在的名校了。

original="http://p1.zhimg.com/8c/08/8c08fa94fab7c781b4f7b5eae164bd2a_r.jpg" data-actualsrc="/Upload/Images/2014051813/CB733F943A673D7D.jpg" />

  (学校北面俯瞰)


(鸟瞰校园南面)

  有幸在这里念书,给我非常多的全新的体验和感悟,这里梳理一下,顺便回答题主问题。

  首先,名校带给你光环效应。

  人们会因为你来自名校加倍重视你。《思考快与慢》里提到过几个经典例子,当别人无法通过深度接触你的时候,那么你的头衔,穿着等等外在表现,就决定了他们对你的看法。并且由于光环效应的存在,这样的效果还会被放大。即使说你并没有的一些品质,因为你的头衔和位置,你也会被与那些难得的品质联系上。比如说,有一次在银行跟一位 banker(我实在不清楚应该译成啥,银行家?貌似有点大)聊贷款买房,但是很明显看得出来他并没有把我当回事的意思(娃娃脸,哪有什么钱)。但是得知我的学校的时候,banker 瞬间一改前面的态度,开始一个劲地夸赞我聪明。原因很简单:在藤校无非说明几种情况——我家特别有钱,或者我特别聪明能拿到奖学金,或者是这个的组合(声明一下,这不符合我的情况,一般人而已)。

  重视你的原因还有,你的校友们已经给你开拓了一条大路,或者学校的名声,就是你的名片。由于学术的原因,去年的时候试图联系国内某公司实习,希望能够借机会可以拿到他们的数据。于是,我直接开始联系那家公司的 HR,很谨慎用 gmail 给他们发了一封邮件——不用说也知道,石沉大海,谁有功夫看你简历况且是这样的“求实习”的情况。但是,我过了几天,换成了学校的邮箱,给他们重新发了一遍,效果立即不同了——人力资源总监回复了我的邮件,并且表示会马上开始联系对应的团队。《格调》里讲到,受过教育的庸俗美国人乐意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学校的徽标贴到后车窗上了(在美国这真是个很常见的风景)。试想,如果人们没有这样的学校声望崇拜,会有人把这个东西贴到车后面吗?这个例子让我真切地感觉到,贴上一个徽标可能只是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如果有一个 http://harvard.edu 或者 http://yele.edu 的邮箱,那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你可以打开很多以前打不开的门。

  小结一下我想说的点是,名校的声望通过多年的累积,会给你带来无形的光环效应,不管你是不是有它代表的品质(比如牛剑,哈佛,耶鲁所代表的贵族气质与理性,MIT 及斯坦福代表的前卫与创新),局外人都会把这个品质联系到你的身上(至于为什么是“局外人”,下面会分析)。这样,你本身拥有的优良品质加上你个体没有,但是他人因为你的教育背景而赋予给你的品质,足够可以让其它人觉得眼前一亮了(比如,长得帅又在哈佛念书)。而这些往往又是雇主,边上的其它人会看重的东西,那么你就占了大大的便宜。

  另外,名校给你带来一系列强大的校友人脉。这个@安小桐有讲,但是我倒不觉得是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因为她念的是本科而我已经是研究生了吧),所以就不多讲了,举两个小例子。

  在康奈尔,各种招聘活动琳琅满目。我清楚地记得在本科学校的时候,腾讯,百度和一些其它公司好不容易到本科的学校招聘,HR 的架子都非常大。摆着明讲,“我们只要你们这里最好的 3 个学生”。但是,去年去到康奈尔的 HR 们,至少都态度谦和。临走还一定要塞下给你几张他们的名片。原因同样很简单——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嘛。整个美国,好学校就那么十几个,每年量产的学生就那么点,而想要人的公司都想把最好的人才招进麾下,所以只要你不是太扶不起,那么还是很可以当当买方,挑一挑想去哪儿的。想想看,其实你在找实习找工作的时候,最靠谱的递简历方式是怎么样的?显然嘛,让师兄师姐给你扔 HR 手里。那么假设你的师兄师姐去的地方都是,美国国会,谷歌,国家发改委这样的地方,那么作为一个争气的小学弟学妹,你还愁没有地方可去吗,你还用受盛气凌人挑三捡四的人力资源小姐的气吗?这就叫人脉。

  但其实我最想谈的,是在名校里,给你带来的精神财富。

  因果关系真的不是一个很好弄明白的事情,这也是没有人能回答——究竟是因为名校招的最好的学生,所以成为名校呢,还是因为学生进了那些学校变成了厉害的学生,所以成就了名校。从时间上来说,美国的这一溜藤校,也不见得是从古就好的——普林斯顿当年就是叫新泽西学院,烂得连新泽西州立大学都比不上。所以我认为,既是好学生成就了名校,也是后来逐渐上升的名校成就了学生。

  还是那句大俗话,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在师。而大师存在的意义,不是用来顶礼膜拜,而是请他们传道授业给学生。在好学校里,对各个领域最了解的专家是你的老师,因此,你也更容易培养出一种“无畏”的心态。

  “无畏”是怎么样的心态?就是不畏难,不觉得这事自己做不出来。而经过一些年的经验,我感觉, 人成长的过程就是慢慢在接受自己总有些事情没有办法操控。但是怎么把这样的无助感控制到一个界线内,能造成很大的差别。如果你不停地给自己心理暗示,“这事儿太难了,我做不出来”,那么,你真的更有可能做不出来。那么为什么名校能够帮你培养“无畏”呢?很简单,因为你会问自己说,“如果这里这么多聪明人的条件下,如果研究这个问题最顶尖的学者都在我身边的条件下,我还做不出来,那还有谁能更容易地做出来呢”?

  说具体一些,当你在高中的时候,看见听见,你们学校有人能考上清华北大。那么,你是不是总有些蠢蠢欲动,琢磨:我也可以试试吧?但是如果你们学校从来没有人考上过,那么,你是不是更容易在想:靠,这么多年没人上过,我这样能考得上吗。

  同样,在攻克一个学术难题的时候,在创办一家公司的时候,在游说别人给选票的时候,如果你能时刻琢磨着,如果以我的条件都做不成,那还有人能更容易做成吗?这个心态,就是“无畏”。

  当你在名校里,教授只会告诉你说,这个东西我 20 年前发明出来,现在的状态是A,暂时没有人改进到B。那么,你是不是会蠢蠢欲动,琢磨着,咦,没准我来搞搞,可以搞出点名堂。同时,你的同侪们也是人才济济,他们的成就同样会促使你培养“无畏”感——他们可以,为什么我不行?


(一个过马路的路人甲结果是——图灵奖得主)

  而如果你的学校里到处都是这样的教授和同学呢?

  另外一项精神财富是,名校的压力,教给你用心,尽全力,去完成一件事情。

  其实很简单,《另类》里讲得很明白,做多数事情都是 10000 小时法则。经过 10000 小时的刻意训练,正常人也可以变成世界级的专家。而在好的学校里,课业的标准要求一般非常之高。为了完成那么一些任务,你的专注程度会被不断强调——因为你一个学期的时间就那么多,如果你不够专注于你手上的事情,那么你一定会死得很难看。


(那 100 天里留下的那些手稿)

  刚好上个学期手里的项目需要很多概率图模型的知识。但是作为一介码农,从来没有接触过类似的东西,被逼着硬着头皮上(上面所说的,“无畏”)。为了交差,一个学期里,读了百来篇关于这个题目的论文,硬是从概率论都不是很熟到后来推公式也顺风顺水。同时还把长时间没有看完的三本教材上相关章节全部给看了个遍。以致于后面只要说一个人名,就能反射出那是哪篇论文里讲的什么公式。其实在那 100 多天里面,生活简单得出奇——起床,看论文,写代码实现,睡觉。整整 100 天,日日如此。每天平均工作 12 个小时算的话,那么也算得上十分之一的世界水平了(显然不能这么算:D)。伊萨卡下的雪很大很大,每天几乎不出门,与我为伴的,只有几只每天到我家楼下吃叶子的鹿(每每和朋友说到这事都无比骄傲和唏嘘)。


(每天来跟我对峙陪我的鹿)

  当然,其它的精神财富——比如崇尚理智,崇尚读书之类的,就不多说了。康奈尔有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图书馆,也经常是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直到太阳下山。


(康奈尔的 uris 图书馆,传说中天堂的样子?)

  最后,名校也不是什么万金油。很多同学本来就已经厉害得不行了,去不去读个常青藤都不是大事儿。名校情结和崇拜控制到一定程度就好,我也见过让我佩服到不行即使在康奈尔也没有见过那样厉害的同学,在康奈尔我也碰到过乱七八糟不知道怎么就进去的同学(当然他们看我也可能一个样,哈哈)。这只是一个概率的问题而已,如果你的驱动力足够强大,我想 may the odds be ever in your favor 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如果现在在回答的问题是:假设一个人没有意志力没有执行力也不读书不上进,但是就是上了哈佛,那个人会怎样?那么我的回答是——大概率来说,不会怎么着。那么有一个:极其上进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为着目标一直往前进步的青年,他会怎样——我会说,运气再差的情况下,他的境况应该也不会糟糕。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吧。

  念名校绝对【管用】,体现在

  1. 给你带来更多机会
  2. 给你增加“无畏”的精神

  名校的环境促进你沉心做一件事情,而这往往才是最最最重要的。

  ==========================

  有人说这个答案是在秀优秀感,其实有什么可优越的呢,只不过是一段经历而已,况且我开篇就说了,名校能带给你的,不在名校也可以,取决于你自己。其实我们都在平行的世界里,优越不优越又对彼此来说有什么关系?各位还是看看就好,以事论事儿地来讨论问题吧。

  安小桐,live in the present

  一句话,管用。

  举几个栗子:

  1)渠道

  我上的是常春藤名校,学校有专门的职业介绍中心,每年各大投行咨询都会派人亲自前来校园招聘。顶尖的投行咨询公司每年也就只招那么个位数的人,既然有这么固定几所学校一定能招到合适的人,为什么要费力气去别的学校招聘呢?因此,在名校就如同取得了参加比赛的入场券。工作了以后,名校的学历也相当于为你贴上了”优秀“的标签,可以省掉很多不信任的询问。

  2)人脉

  曾经有一个本校的 MBA 找到我询问公司状况以及开放的职位。我之前完全不认识这位同学,但是由于是校友,我还是非常乐意地与她电话聊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她说,“wow, this alumni network is amazing!” 同样的,我在校时也收到了很多前辈校友的帮助。经常有校友回校讲座,或者在邮件群微信群上发一些内部招聘信息。平时时常聚会,大家在各行各业互相都有个照应。

  3)眼界

  我们学校之所以本科生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大家都很聪明努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环境中的求职信息极其广泛。立志求职的小朋友们基本从大一开始就了解了投行里面各个部门都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技能。大一就开始在学校打工做研究,有了一份像模像样的简历。而相比之下,很多非名校的同学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块,大一都在打游戏或者单纯拼分数。更别说我们每周都有 500 强公司 CEO 级别的嘉宾来为全校师生做讲座。

  当然真的读了名校出来的同学,很多也会说,“名校没那么有用”。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我们学习的东西在其他地方也能学到。比如我们学校金融很出名,但是有些全A的学霸也照样是几乎不去上课,主要靠自学。除了一些参与性极强的课,比如人生至宝《谈判课》,一学期要面对面谈判十个案例,其他知识性的课程在别的地方靠自己也都能掌握得不错。不同的只是名校学习气氛更浓,同伴压力更大,以及有一些好老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真正带进门。

  举一个确实不需要名校的栗子。我有一个朋友,他进了一所美国名校,后来觉得自己想学的都能靠自己学到,于是大二就辍学了,回国创业,后来承包下来了一个制造企业的子项目,收入百万,现在商务签证跑回美国开展新的创业项目。

  如果怀揣这个问题的你是一名还在准备高考、申请的高中生、大学生,那么在你想要高兴地大喊“名校也没那么有用嘛”之前,请你先好好学习考上名校。毕竟真正拥有了一个东西,才能有资格批判它不好。当然,”名校“的定义也不是绝对的。一些不那么出名,但是在渠道、人脉、眼界之一有特别突出的,也可以划在”名校“范围。

  如果怀揣这个问题的你已经读完了大学,为了“非名校”背景心存芥蒂,那么没有关系。你可以先通过极其广泛的阅读思考提升自己的眼界,然后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一步步往上攒别的标签,比如进入名企,靠谱地多交朋友,成功完成值得称道的大项目,然后用这些标签制造类似名校效应的光环。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