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亿美金的市值划一条线,过线的互联网公司,深圳有“腾讯”;杭州有“阿里”;北京有“百度”、“小米”、“360”;广州有“唯品会”;独独上海,一家都没有。
上海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是携程,65 亿美金左右;其次是搜房,40 亿美金;大众点评排第三,20 亿美金;如家、汉庭则都是 10 亿美金刚过。全部加总的总市值,差不多是腾讯的十分之一,不及百度的四分之一。说上海的互联网,是“小矮人”,并不为过。
从细分领域看,上海的互联网公司,主要是“生活服务类”的公司,在“生活服务类”里,又集中在旅游住宿相关的子市场中。在互联网的大格局中,旅游住宿只是一个方面军,偏安一隅可以,但不拥有成为“天王山”的战略资源,当然也无法成为决定格局的力量。
从商业模式看,上海的互联网公司,基本都是围绕“佣金”来做文章的,其价值主要体现为“渠道”和“分销”,而不是“研发”和“平台”。这种类型的商业模式,进入门槛较低,很难拥有较高的附加值,更容易受到竞争者的冲击,大起大落是常见的现象,前一阶段“携程”和“艺龙”惨烈的价格战令两家公司利润急剧下滑、市值大跌就是例证。
从互联网的价值链看,流量的“入口”在价值链的上游,价值最高,也是最为关键的战略资源。这个级别的战略资源主要掌握在深圳的腾讯和北京的百度等手里,上海的互联网公司,没有一家能够染指。反过来,上海的互联网公司由于身处价值链的下游,每年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本从这些上游公司手中购买流量,在业内俗称“交租子”,这个“流量租”极大地削弱了这些下游公司的盈利能力,甚至令自己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从行业格局看,在整合站队的大背景下,上海的互联网公司连偏安一隅的机会都已不复存在。排第三位的大众点评已经成为腾讯系的一员;而上海的老大携程,不出意料的话,跟百度控股的“去哪儿”合并也很快就会尘埃落定,成为百度旗下的一份子。
上海的互联网公司缘何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根子在于它们所服务的市场,是它们所服务的市场相对狭窄所致。
“屌丝为王”,顶级的互联网公司,服务的是广阔市场的“屌丝”,也即是广大三、四线城市的中产和准中产、甚至更低一些的阶层,一方面,这个市场有超过 4 亿的用户,另一方面,互联网服务对于这些用户是“高大上”、是一种“消费升级”。
相形之下,上海的互联网公司,服务的是一二线城市的初中级白领。这个市场,相对要狭窄的多,即使到 2020 年,也就在 8000 万左右(BCG,2013),在十多年前,上海互联网公司开始起步的阶段,这个群体仅仅只有 2000 万左右,是一个细分市场、小市场。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由于大城市生活成本的压力在不断走高,呈现出更多的是“消费降级”的心态和行为,消费行为更多是价格敏感,这就进一步收窄了上海互联网公司的盈利空间。
“上海无大佬”,是不是上海的一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