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有两部手机,一部是 iPhone5,另一部也是 iPhone5……
骚瑞,最近看鲁迅先生的「枣树」文体看多了,一不留神就写成了枣树体。实际情况是,一部是 iPhone5,另一部是米3。每次我用米 3 发微博的时候就会有人在评论中善意的留言:Mac 君你不是果粉么,怎么会用 Android 手机呢,还是小米?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就特别想回敬一句,你才果粉,你全家都果粉哦!但是由于肩膀头扛着「院长」「池老师」「技术写作者」「70 后程序员」这些换不来半毛钱的虚名,我只能站在技术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说一句,「呵呵」。
我不是果粉,以前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也不会是。我希望我的读者也不要做一个果粉。
粉丝在我的印象里一直和海带一样,都是用筷子夹着吃的,用勺子还容易弄满脸汤水。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词和国外的「fans」挂在了一起,于是粉丝从一根长条食品演化成了具备四肢和身体但缺乏独立思考大脑的人类。他们迷恋这个,代入那个,唯独放弃了自己。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这个现象变本加厉,发展成了粉丝营销、粉丝经济和粉丝产业。除了影星、歌星和各种网络红人,电子产品的使用者也被扣上了粉丝的帽子,比如果粉(喜欢使用苹果产品的用户)、米粉(喜欢使用小米产品的用户)等等。人们常说,粉丝常有而疯狂不常有,也就是说,很多人希望粉丝越疯狂越好,因为相伴粉丝而来的往往是「不理智」「狂热」「没法客观的看待问题」等等。
作为明星和产品公司,当然乐得见到台下千百双手在我面前挥舞,终于拥有了千百个热情的笑容。但是,如果你是台下的人……胳膊挥累了,笑容暗淡了,剩下的除了令人愉悦的忧伤之外,还有什么呢?
尽可能不去当一个粉丝,或者说,至少要做到 25 岁以后不去当一个粉丝。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灯塔和偶像,有了灯塔的照耀和偶像的指引,年轻人会少一些迷茫,多几许勇气,但是想要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人,要想创造自己的世界,你最终会把这些偶像和灯塔恭恭敬敬的请在某个历史的位置上,在他们的注视下完成自己的使命。
路遥曾经写过:所有你尊敬的作家都可以让他们安坐在远方历史为他们准备的「先圣词」中,让他们各自光芒四射地照耀大地。但照耀你的世界的光芒应该是你自己发出的。
冯唐曾经写过:个人和全体古人的关系,应该是昆仑山上一棵草和昆仑山的关系。在长出草之前,需要先爬昆仑山……是时候长自己的草了,不是杜甫的草,不是李白的草,是自己的草。这个时候,长一寸,也是把昆仑山增高一寸,也比自己在平地蹦跶一米,高万丈,强百倍。
所以,如果你已经超过 25 岁了,还在充当各种类型的「粉丝」,那么,是时候反思一下了。因为,再不反思就老了。所谓人生元编程,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再来说说「果粉」,关于这个词,我是很反感的,所以在书中或文中少有提及。粉丝本身就是不理智的,否则不会产生粉丝经济,而程序员最要命的就是太理智了,所以我们很少和「粉」拉上关系。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程序员群里存在一小撮不安分的异类分子,他们常常对某种技术或产品充满狂热,如果有人胆敢吐槽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就能掏刀子和人家拼命。对于这样的童靴,我的建议是:用棍子,这样法院会判的轻一些。对于那些卖血卖精卖腰子买 iPhone5 的,好吧,你赢了!
这时候估计有头脑不清醒的读者就要问了,既然你不是果粉,没事就 MacTalk 这是什么情况?
很简单,我们只是希望把时间「浪费」在那些美好的东西上,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介绍给大家,至少不是坏事。就像你远远的看到一个美女,你会击节赞叹并目不转睛,这是欣赏。如果你开始搜集人家的所有信息并跟踪拍照,这就是变态了。
上次在支付宝讲座有个朋友问我,写了这么多 Mac,你觉得 Mac 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当然有,比如 MacBook 的散热问题,冬冷夏烫问题,Wi-Fi 不稳定问题,热点共享失效问题,长时间不关机(一个月)就会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等等等等,OS X 远远不是一个完美的 OS,只是一个好用的 OS,而且好处远远多余缺陷,就是这样。请允许我为自己的冷静和客观点个赞!
至于米3,在 2000 元的价位上,同样是个不错的产品,有什么理由不去试用一下呢?
我不是果粉,我希望你也不是。
我只是在追寻一些美好的东西而已,偶有收获,便会停下来唠叨几句,然后起身继续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