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当了回HR,抱着电话打了三四十个电话,主要是通知面试人员来公司面试。以往都是扮演接电话的角色,这次体会了打电话的感觉,不过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好玩。
说到招聘,最近倒是有一些感悟。公司一直在招人,从我刚进来的时候就在招,几乎每周都会安排面试。粗略估算一下,从去年到现在,来我们部门面试的不下于100人。部门经理和主管每周六都加班过来进行面试,除了一个面试通过,干了不到一周就离职的外,其他的人都被pass掉了。其实一面通过的概率也不是这么低的,主要是一到高管面,就不给通过。我就纳闷了,公司也不是那么牛逼,为什么卡的这么死呢,招个人有这么困难吗?
私下里我也偶尔听到他们聊一些关于招聘的话题。之所以这么难招人,主要归于以下原因:首先筛选简历繁多,公司有一套系统每天从51job,智联招聘等猎头网站抓取一周之内更新的简历,然后进行职位分类。因为各个部门都在招人,所以每个部门经理也是在抢这些资源,为了提高效率,他们也都自己写了些小工具,每天跑几遍,把公司系统里的简历资源标分配给自己。然后再每个简历过一遍,挑选出比较靠谱简历,这个过程大概要剔除一半。接下来就是打电话通知面试了,这个过程我参与过,所以也有些数据:一般会有五分之一的人职位不符,例如招开发岗位的,而面试人是搞实施的,运维的或数据库的;五分之一的人会明确拒绝不过来;还有五分之一的人会表示先考虑一下,等看完职位介绍,再邮件回复是否参见面试;只有剩下的五分之二的人会表示明确过来面试。但是真正过来面试的人又会打个折扣。这仅仅是面试的前期就筛掉了一大批,而后面的面试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就是笔试,一面。这里就不细说,找过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个过程比较公平,有实力会表现,自然很容易通过。没扎实的技术,光靠一张嘴是很难忽悠过考官的。
一面过后就是二面,二面主要是公司高管来面试,高管主要是集团副总裁,或者是董事长。这里要吐槽一下。一个一千大几员工的公司,面试还要董事长亲自操刀,说的好听点是公司严把人才关,说的不好听是招聘部门无能,制度有问题。而且有这个必要吗。关键是高管们还给出条件:一般招聘的人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经验,一来到就能上手工作。工作踏实认真;面试者有长期在本公司工作的打算,不能让人感觉到有经常换工作的想法;应聘者学历不能太低,专转本的也不要;一般不招应届生,除非之211,985的学校的……
高管的部分观点,本人实在不敢苟同。没有哪个应聘者说进了公司就想跳槽,人人都想好好工作,然后升职加薪。马云说过,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一是钱没给到位,二是心委屈了。能不能长期在一家公司工作,不是员工说的算,是公司的文化,待遇说的算。就算员工入职时信誓旦旦,保证忠诚服务于公司XX年,那也都是假的,干的不爽了,自然就跳槽了。还有那学历的条件,就更坑爹了。学历只是作为一种参考,只能说明应聘者可能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更全面的知识面。但不能说学历就标杆一切。估计高管都是一群所谓的名校毕业的精英。还有公司对应届毕业生不重视,总想不劳而获或低劳而获,想招进来就能干活就能为公司创造效益。孰不知这是极其短视的做法,首先直接招聘有经验的人员,表面上看确实是省事省力,节省了一大段时间来培养新人。但是有经验的人可不是那么让人省心,毕竟人家是有经验的,工作上职场上,都是经验丰富。给的钱自然不能少了,而且一般有经验的人开的价更高。如果工作的不开心,或者制度与上一家公司相差太大,他会不断地比较,做出取舍。而应届生最大的好处就是,成本相对较低,可塑性很强。后期注重培养,必定会大有作为,自古英雄出少年嘛!纵观阿里、腾讯、百度等名企,那个不都重视应届生的招聘和培训,招应届生就像放长线钓大鱼,炒的是长线。而招有经验的人更像是炒短线,波动风险比较大。
从一个公司的招聘,就可以看出一个公司的文化,制度和管理。公司在员工没进来之前就已经制定了一套规则,这样筛出来的都是直径差不多的“颗粒”。这样一群人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会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在决策判断上也会更趋于一种相似的状态。如果“颗粒”发散性好的话,不同的“颗粒”会有更多种组合,产生更多的火花。而如果“颗粒”太过封闭,那么就变成了千篇一律。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更何谈颠覆!
高管的世界总是琢磨不透,就像巴神的世界你永远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