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洪波(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
现在互联网教育很热,大家都认为互联网教育前程远大,所以尝试者甚众。我们为什么要搞互联网教育呢?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所以应该搞互联网教育;有人说,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新闻、商务和金融等行业,互联网也应该能够改变教育;有人说,互联网可以超越时空,所以未来的教育可以实现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基于这些认识,先知先觉的探索者开始大胆介入互联网教育,但现实很骨感,有人很快铩羽而归,继续坚持者至今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模式,就连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也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公认的模式和案例。鉴于此,人们不得不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搞互联网教育?既然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时候到了,为什么那些誓志用互联网改造教育的探索者、实践者却迟迟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模式呢?
寻找互联网教育模式好比海底寻宝,需要艰苦努力和时间的考验,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人沉到海底,开始地毯式搜索,很长时间没有露面和发声,身体和精神承受着巨大压力,经过无数次挫折和失败,屡败屡战,最后终成正果,找到了互联网教育模式;有人刚刚潜下去几米深,在水下也就呆了几分钟,就浮出水面大声嚷嚷自己找到了宝藏——互联网教育模式;还有人根本没有沉到水下,在水面上就宣布自己找到了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始发软文介绍经验或自称颠覆了传统教育,甚至有的企业宣称自己是互联网教育的领航者。其实寻找互联网教育模式的难度绝不亚于“蛟龙号”探深海海底。
一、亟待解决的重大教育问题
笔者认为,回答我们为什么要搞互联网教育必须首先搞清楚二个问题:一是教育到底存在哪些多年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或技术才能解决;二是互联网的哪些特性或功能可以被用来解决这些重大教育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如果不能改变现有教育弊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仅仅是将线下课堂讲授变成网上视频讲授,或为教师课堂讲授提供一些数字教育内容和工具,那么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意义就没有那么大了。
当前传统教育存在的最关键、最核心问题是将学生当做“知识容器”,被动接受灌输,思维能力丧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被削减,学生的大脑处于休眠状态,只有机械记忆,缺少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教师所教学生数量过多,课堂上只能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则洗耳恭听,其结果是教育质量低下……。所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是互联网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是教育事业发展不均衡,教育的公平和效率严重缺失,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无法享受优质教育。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解决第一个问题下了很大功夫,从 2001 年新课改开始就试图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但在现有教学组织方式和教育技术手段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其结果是教师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撼动。针对第二个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相继采取了卫星教育、有线电视教育、教育光碟等措施送教下乡,其结果也是收效甚微。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要求,让我们看到了用互联网解决上述二个老大难教育问题的曙光。
二、互联网对于教育的作用
互联网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创新成果之一,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如果说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那就必须能够解决教育质量低下、教育效率不高、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否则难以称得上是“革命性影响”。那么,互联网有哪些特性或功能可以改变教育呢?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智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从教育的角度讲,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跳出教育的范畴讲,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交换和处理的过程,而互联网的核心功能正是信息交换和处理。互联网信息交换和处理的功能至少有以下八个特点:
快——信息交换和处理的速度快;
低——信息交换和处理的成本低;
超——信息交换和处理超越时空;
大——信息交换和处理的容量大;
强——信息交换和处理的能力强;
省——信息交换和处理省时、省力、省钱;
众——众人可以同时发言、倾听或回应;
多——交换和处理的信息品种多:文本、图像、语音等。
互联网信息交换和处理的每一个特点都将对教育发展起到直接、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众人可以同时发言、倾听或回应”的功能,可以实现“多对多”(Many- to- Many),改变传统课堂、电视课堂和网络视频课堂的“一对多”(One-to-many)的信息交换局限性,能够有效帮助学校教师从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讨论交流”为核心的常态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营造大范围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环境。互联网信息交换和处理的其他特点更加强化了“多对多”的教学效果。
三、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不是颠覆与被颠覆的关系,而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然后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是否在线、是否远程、是否泛在、是否移动、是否数字化、是否面向大规模学生,而在于互联网能够形成大范围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环境,开放课堂,实现常态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些恰恰是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梦寐以求的。互联网教育的特征不是与传统教育相比较而言的,而是互联网教育本身所独有的特质。互联网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改造所形成的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该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泛在学习与校园学习相结合的、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相结合的、数字化学习内容与纸质学习材料相结合的、大规模学习与小班学习相结合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互联网教育更适合在现有学校基础上进行改造,而不是单独建网校或打破原有学校的格局。可以预言,中国互联网教育革命将首先在体制内学校取得成功,而后向校外教育培训扩散、延伸、发展;而不会首先在校外教育培训找到正确的互联网教育模式,然后向体制内学校扩散、延伸、发展。因为校外教育培训没有自己的教育标准,它的办学评价标准是以体制内教育评价标准为准的(如中考、高考、研考等,这里所说的不包括成人教育),并不是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所构建的,其办学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很难设计和探索出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互联网特性的互联网教育。
四、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设计与探索
用“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仅为5%,被动学习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最高不超过 30%;但通过讨论、交流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可以达到 50%,如果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东西讲给他人,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竟可达 90%。
这个反映学生主动和被动学习效率与效果关系的图表告诉我们,灌输教育是学习效果最差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 我会忘记;让我参与,我会明白”。只有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从知识灌输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够“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才能够达到中国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所说的“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的效果。
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最符合人性的学习是自主、个性化的探究学习,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对话交流的模式。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体验结论得出的过程,讨论、交流是教与学的中心环节,当前最最主要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设计应该借鉴餐饮业运作模式。传统教育就象传统餐饮业一样:厨师炒菜,就餐者来吃,饭菜质量取决于厨师水平;教师讲课,学生来学,学习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现代餐饮业采用自助式就餐或涮火锅方式,互联网教育应该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教育者(饭店服务员)只需将数字学材(涮火锅材料)准备好,学生(就餐者)自己挑选学材(食材)、自选学习资料(自选佐料)、自己掌握学习时间(自控火候)、自主探究(自己来涮),这样的学习(饮食)才能适合学生(就餐者)的胃口,能够很好地达成学习目的(吃得舒服、开心)。
与传统教育特征对比来界定互联网教育容易将探索引入歧途,用“云学习”命名可能更为恰当。所谓“云学习”就是从教学组织方式入手,按照“云计算”的思路和架构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模式:
“云学习”就是基于现有学校体系,以网络教学实施平台为学习空间,变实体课堂为虚拟课堂,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教育者为主导,网上和网下学习相结合,超越时空、多维参与、主动探究、在线互动,网络平台与网络终端相分离,学生手持网络终端,网络课程服务商运营网络平台,提供伴随服务,教师变成导师,纸质教材变成数字学材,以数字学材(学生自主学习材料)——导学案为引领,面向大规模人群,形成大范围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环境,对外开放课堂,实现常态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云学习”不是一种产品,“云学习”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云学习”的学习内容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也就是说,互联网不是用来推送学习资源的,而是用来生成、展示学习成果的,或者说是用来讨论交流学生探究作业的。
“云学习”有三个主要参与主体,分别是学生、教师、网络课程运营服务商。他们的职责:一是“学”, 二是“导”,三是“服务”。整个“学导”过程要以“学”为核心,“导”要紧紧地围绕着“学”来展开,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沿着教育者设定的学习路径自主探究。教师要由过去的独角戏演员变成“导演”, 由知识的发布者转变成学生探究的指导者、点评者,为学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品头论足;学生要由过去的观众变成“演员”, 由知识的接收者转变成知识产生的体验者、试错者,体验结果的报告者、评论者、借鉴者、反思者、修正者;网络课程运营服务商则提供“演出舞台、演出道具和演出服务”。互联网教育能否成功,上述的“转变”和定位至关重要。
不同课程的“云学习”,其“教”、“学”、“管”的方式、内容、运营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是什么课程的“云学习”都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要求,必须发挥互联网的特性和特长,必须实现和具有以下功能和要素:
——满足学生好奇心理、探索未知心理、争强好胜心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材料——数字学材。数字学材要明确学习任务、探究路径、学习要求等,牵引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试错、深入思考;
——满足学生求关注心理、展示成果心理、求赞心理,利用互联网信息交换速度快、成本低、容量大、超越时空的特点,给学生作品或作业以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互相借鉴、互相欣赏,开放学习过程;
——满足学生求交流心理、求建议心理、好为人师心理,利用互联网众人可以同时发言、倾听或回应的特性,形成生生互评,导师、陪练点评的互联网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倾听他人意见、反思自己的作品、作业,知道正确与错误的边界所在;
——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上的不同需求、不同习惯、不同目的,利用互联网容量大、检索快、多选择的信息交换和处理能力,给学生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实现个性化教育;
——利用学生求胜心理、攀比心理、追求回报心理,利用互联网超级信息交换和处理能力,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根据大数据,建立多种激励和评价机制,为学生增加学习动力,反馈学习效果。
用“云学习”的方式开设某一门课程,还需要更具体的设计和大范围、长周期的实验、实践,不断试错、不断修正,才能形成有效的、大家一致认可的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
可以完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沃土上,生根开花、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让全世界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