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知乎是否能改良网络问答?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知乎是否能改良网络问答?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知乎是否能改良网络问答?

 2013/11/26 16:36:45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本文作者暮山目前于美国某村宗教史系在读,也有数学双专业,常年习惯被古典文本和证明题虐得神志不清的时候就打开36Kr,还爱刷知乎,于是就有了以下思考。瓦特发明了改良蒸汽机从而成就了万古功名,与此同时他也提醒了万千后人:不必彻头彻尾的创新,改造原有的产品使其变得更为高效和实用也是一条成功之路;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重新发明”(re-invent)。那么,知乎是否能成功的重新发明传统的线上问答产品呢?比较知乎和最典型的中文线上问答产品,百度知道
  • 标签:问答 网络

  本文作者暮山目前于美国某村宗教史系在读,也有数学双专业,常年习惯被古典文本和证明题虐得神志不清的时候就打开 36Kr,还爱刷知乎,于是就有了以下思考。

  瓦特发明了改良蒸汽机从而成就了万古功名,与此同时他也提醒了万千后人:不必彻头彻尾的创新,改造原有的产品使其变得更为高效和实用也是一条成功之路;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重新发明”(re-invent)。那么,知乎是否能成功的重新发明传统的线上问答产品呢?

  比较知乎和最典型的中文线上问答产品,百度知道,最明显的一个区别便是它们的用户所问出的问题是不同的。随意打开百度知道,便会发现提问者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怎样预防心脏病?”“iPhone 黑屏打不开了怎么办。急!!!!”这类许多具有相关方面的常识或者在网上稍一搜索的人都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意在知乎上浏览一番,出现的大多是“苏宁为什么想要收购 PPTV,未来将如何布局?”“如何评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这些不具有固定的回答,并且大多提问者会预先假设有一个在某方面有远超自己的深刻见地的人来回答的问题。

  通俗的来说,如果说百度知道是在班上大吼一句“谁会用 word,来教下我怎么调字号!”那么知乎就是凑到学霸身边表示,“神,求问你这道题的最优解是什么呀…”

  知乎的提问者对回答者的期望正是体现了知乎与传统的线上问答服务最大的不同。不同于传统的线上知道产品的“小白求帮助”,知乎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某方面的专家。理想的情况下,你可以向一个北极科考站的工作人员询问北极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向年薪过千万的富豪询问他们是怎样花钱的,可以向细胞生物学家询问干细胞的构造,也可以向实证派的历史学者询问最新的《庄子》竹简考古进展。试问,在一个每个人都上网的时代,如果你能够通过提问得到那些本来只有万分之一的人才掌握的信息,谁不会兴奋呢?

  从知乎“重新发明”了传统的知道服务中的问题和回答者这两点可以看出:知乎比传统知道服务最大的改进正是知乎是一个个人化的知道服务。知乎的核心不是直接帮助提问者得到需要的信息本身,而是利用问题激起回答者作为个人对问题的意见与看法。知乎更像是逆向的博客,博主不能提出一个主题自顾自地讨论;在知乎上,“博文”都必须围绕某个特定的问题的回答展开,并且观者也是以这个问题为核心观看大家对此发布的“博文”。当然,回答者依然可以以自己身份和经历的不同在知乎的回复中尽情的发挥,然而不论怎样发挥,回答这个问题的逻辑主线是不变的。

  不过知乎现在的情况显然没有处在“理想状况下”。纵览知乎上的问题,大多是“怎么评价 xx”抑或“xx 未来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xx 可填入任何的人物,物品,地点)。确然,这些问题都是知乎式,然而它们既是一种以自下而上的仰望心态的询问,却也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对知识的索取。你或许会问,知乎不本来就是一个分享知识的地方么?知乎的 CEO 周源不自己也说,知乎的目的是分享“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么?

  诚然,知乎的目的的确是分享在其他地方没法得到的知识,然而达到这个目的的形式又是什么呢?用知乎 CEO 周源自己的说法就是,他想把以前只有在生活中最直接的小圈子中才能获得的高质量信息搬到现今的互联网上。值得注意的是小圈子这个概念。在一个小圈子中,不仅每个人直接都有紧密的个人联系,并且都有类似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这意味着,在一个小圈子里,不会有人问“服务器是做什么的?” 而只会有“你有没有听说最近 XX 的服务器代码开源了?你觉得这事儿靠谱么?”不会有人问“哲学讨论的是什么?”只会有人说,“我觉得尼采提出‘超人’的概念很大程度受了他当时生活状态的影响,有没有人看过他那段时间的信件来分享下他当时的状况?”这也就回到了我之前提到的“不劳而获“的问题。所谓的不劳而获不是指人们不该在知乎上提出问题,而是指人们不该期待自己提出一个未经思考的问题却得到一个深思熟虑的回答。举个例子,知乎上有许多询问怎么评价“某人”的问题,比如“怎么评价甘地”。坦诚而言,这个问题对相有关方面的深入了解的人来说写一本 800 页的书是绰绰有余的。提问者所关心的到底是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问题中的哪一面呢?是怎样评价甘地的晚年思想,所进行的革命还是个人的道德呢?具有回答这个问题的能力的人恐怕很难愿意认真的去回答这样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说,知乎的本质是一个以问题为核心的逆向博客,那怎样才能保证这些“博客”的质量呢?在知乎早期,只有受到邀请的用户才能回答问题,因而这是一个较为紧密的社区,知乎的管理者也可以较为轻松的控制整个社区的提问和回答,并且把他们引导到自己想要的方向。然而开放注册后,涌入的是新的用户,提问,和回答,同时带来的却是各种水平的提问和回答参差不齐,过多的低质量回答成为了干扰知乎整体回答质量的“噪音”。对于这个问题,知乎 CEO 周源表示自己目前也只能给出一个“不太给力”的回答:随着知乎的开放注册,短时间的水化是不能避免的,但同时这也会给知乎带来新的内容。能决定知乎发展的只能是用户自己。

  然而就我看来,一味的关注回答本身并不能改变回答水平参差的现状,高质量的回答需要以高质量的回答者为保证,因而知乎的长期发展所需要的其实是长期活跃的优秀回答者。但问题是,知乎该如何留住这些优秀的回答者呢?恐怕,留住高质量的回答者最好的方法还是拥有高质量的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招来一批好的回答者:它们因为能够触动回答者内心深处的感悟和心得,从而让人情不自禁的以对知音倾诉的形式展现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举个例子,或许“我拿到了 NYU 的生物 PHD offer,但国内也拿到了一家国企的 offer,内心不是很清楚是不是该选择学术,求前辈分析”和“试分析生物专业留学和在国内就业的利弊”这两个问题在内容上是几乎相同的,然而前者显然更容易激起有过相同处境的人情感,从而做出回答。

  知乎最大的优势在于有些知识和经验是只有少数人才拥有的,而这些经历往往是人生中不同的选择和际遇的结果:一个码农人生中遭遇过最大的 bug;一个歌手突然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的感受;一个上大学前没有见过电脑的人第一个次在大学中用电脑的遭遇…而这样的“少数人”的经历又几乎属于每个人,因为不论自己从事怎样的行业,有着怎样的经历,总有一些经历和感悟是与大多数人完全不同的。因此,我相信目前知乎缺的并非足够多的够格的回答者,而是足够多能够激发起回答者回答欲望的好问题。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