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图片" src="/Upload/Images/2013102401/97A0CDE10AF74066.jpg" alt="" width="615" height="393" />
这几天被「来往」搞的不甚其烦,从微信、微博到短信轮流被以前阿里的同事们刷了个遍。一直就当噪音忍了,每天收的垃圾邮件反正也不少,就当没看见好了。
直到昨天早上我收到了一条 iMessage。最近因为微信用的比较多,所以和朋友联系都用微信了,我的 iMessage 里除了垃圾广告外就没收到过正常的消息。但这条不同,这条竟然是我家「领导」发出来的:
「我正在使用来往,它可以免费语音聊天,还有好玩的。。。。blah blah」
顿时觉得就像心中最后的一片净土都被污染了一样,是可忍孰不可忍!
后来了解了一下,原来阿里内部搞了个活动,每个员工必须要拉来一定数量的「来往」用户,还和年底的红包挂钩,所以阿里的员工都拼命的在「做任务」呢。
晚上回家后,在「领导」的强迫下,我的手机里被逼装上了一个「来往」的客户端。我打开一看,这不就是个微信的山寨版么?没有任何与微信不同的功能。当然可以美其名曰以后再做差异化,但是这第一炮给人的印象基本上就定型了。难道是没想清楚?还是迫于高层压力必须赶着发布?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阿里巴巴新出的来往,大家是否看好?为什么?」
得票最多的回答来自一位匿名用户:
「不看好
个人觉得“来往”最大的问题是价值观不正。不正在只为阿里自身利益,而不是创造用户价值。
为什么淘宝击败了 ebay?是因为淘宝为用户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来往”出生的目的就是抢无线的份额,而你会发现来往根本没有给用户提供任何区别于微信的价值。这样的做法好比让一个教室里学生步行到千里之外的一个相同的教室,而且还要让大部分学生自愿过去,真的是愚蠢至极。
我相信阿里以后一定会有一些应用在移动端获得巨大成功,但这个应用绝对不是来往。如果来往成了,那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一种悲哀。」
我觉得说的挺有道理。这个「匿名用户」说不定还是阿里内部的人,所以才匿了。因为我知道有些阿里人自己也不看好这个东西,只是只敢私下里说说罢了。
此外我还想补充一下我的角度:
任何一个运营类的产品,想要快速扩张需要依靠病毒式营销。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看它的用户是否愿意推荐给自己的朋友。而就「来往」目前的局面来看,大多数人对它的未来是「不看好」、「不好说」 — 也许阿里人除外 — 这种「不看好」的情绪会阻碍用户进一步宣传这个产品,从而让传播变得缓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问问身边的人是否愿意把「来往」推荐给其他人。
最搞笑的一幕是,昨晚上我家「领导」很得意的跟我说,你知道「来往」一天涨了多少用户吗?500 万啊!你可以把这个当做一个营销的典型案例好好学习一下。我当时就反驳说:「看用户数有什么用,怕是涨了 500 万的僵尸粉吧!」
结果今天「小道消息」的 Fenng 居然宣布对此事负责,500 万的风声是他放出来的,结果以讹传讹,很多阿里人都信以为真了。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如果我是「来往」的产品经理,我给「来往」支个招:
阿里不是不差钱么,那就用钱买用户数,买消息数,买活跃度,都往支付宝里打。
注册一个真实用户给 10 块钱;发一条超过 20 字的消息给 1 分钱,发 100 条消息就 1 块钱了;发的消息被朋友回复超过 10 条的再奖励 1 块钱;推荐一个新用户来注册就给 5 块。
以此类推,想要用户做什么就给点钱,活跃度越高的给的越多。中国人爱贪小便宜,他们可以忘记吃饭,但绝不会忘记捡钱。只要一年到头能够在「来往」上捡个几百上千块的,就有大把人会奉献自己的时间。尤其是还可以搞搞抽奖,开几个几万块的大奖,立几个榜样和标杆,让大家有个盼头,这积极性一下就能调动起来。
当然这时候反作弊就变得很重要了。不过阿里本身在这块就不弱,招了那么多做算法的美国博士,咱不怕这个。
砸他几个亿下去,也能搞个几千万的活跃用户了,一举奠定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地位,上市估值一下子就高了几十亿美金。
而对用户来说,大家每天都在「来往」上刷消息,还能赚钱,既娱乐了朋友,还解决了就业吃饭的问题,买房首付有了希望,一举两得。
就这样吧,「来往」的产品经理们不用谢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