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知道,题图放张萌猫,很多人就会冲着图片点进来。
因为,互联网赋予了“猫”新的社交和文化符号。而这些符号,聚集了大批量的人群,甚至形成了一个未来可增值的价值链。
我们熟知的设计师社区并不少,从 DevianArt, Dribbble 到 Behance,你可以轻易找到养眼优质的设计作品。但是最近上线的网站 Better Than Kitten 将会给你揭露一个残酷的事实:你精心设计的作品,未必会“比得上”一张普通的小猫萌照。
跟 Facebook 的原型“FaceMash”类似,Better Than Kitten 就是将设计师作品和萌猫照放在一起 PK,让用户选择“更好”的图片。到目前为止,“幸存”的设计师作品只有 4 张……
美国的网民们对猫的热衷,已经让猫获得了超越了“宠物”的地位,变身成为社交网络上的 icon。
每年一度、发布各种创新产品的应用的西南偏南大会,今年最大的主角并不是像当年 Foursquare 或者 Twitter 等彻底改变生活方式的应用,而是网络上大名鼎鼎,专摆臭脸的“不爽猫”(Grumpy Cat)。当时,CNET 的记者 Daniel Trediman 还非常幽怨地抱怨西南偏南大会的风气和取向:
谁不喜欢一直可爱的猫呢?但是这真的是(本届西南偏南大会)中最头条的新闻了。这曾经是发布 Twitter 和 Foursquare 等科技产品的西南偏南大会呀。
而最近几年疯狂增长的新闻网站 BuzzFeed 也经常靠萌猫来赚取眼球,随便打开网站即能看到类似的推荐:《20 只穿着万圣节服装的愤怒猫猫》《萌猫的 10 种表情》……点击量和回复数比起该网站上正儿八经的新闻传播力夸张不少。YouTube 上的萌猫视频,Surprised Ktty,已经被点击收看了 6800 万次,并且仍在传播当中。
有人说,原因在于猫的外貌特征:肯特大学的教师 Michael Newall 认为,人们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萌猫”相关的内容,与猫的长相有关——大眼睛,小鼻子和小嘴巴,会让人想起人类的幼儿。
也有人说,原因在于猫的脆弱引起人类的同情心:比起人类的忠实的朋友狗,猫这种宠物更有一种让人怜悯和激起保护欲望脆弱之感,因此人类更容易分享萌猫图片。
而我觉得最靠谱的说法是这个:猫的主人们发挥了互联网的聚集效应。补充这样一组数据,美国有宠物的家庭当中,60% 以上养狗,养猫的人群只占了 30% 左右。互联网的兴起,让这些鲜有“遛猫”之处的人们迅速通过各种主题论坛和社交网站集结起来,分享自己的家的萌宠,还有获取其他猫主赞美和经验。比起狗主人,猫主人由于在现实当中更难结识同伴,而转而通过网络途径吸引更多关注。
而这些人群的分享,让猫率先占据的互联网“第一萌宠”的山头,从而辐射给更多人群,形成了现在的局面:在美国,更多的电视节目、萌猫聚会评选都会根据互联网的“萌猫”风潮开始开展,网络媒体的聚集效应,让有同类的爱好和娱乐消费需求的人们走在了一起,形成了更多的机会——线下活动的需求开始了,价值链的拓展和增值也就此启航。
题图来自:gadgetic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