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社交网络 Path 联合创始人戴夫·莫林(左)和达斯汀·米劳(右)
美国知名私密社交网络 Path 联合创始人兼 CEO 戴夫·莫林(Dave Morin)曾经承诺过,Path 不会植入任何形式的广告。他在位于美国旧金山市中心的总部办公室里表示:“我们认为,不这样用户很难提供我们想要的隐私数据。”
不走寻常路
在当前的初创企业领域,流行的趋势是“有用户才会有广告,进而才能获得高估值”。而莫林却为 Path 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2010 年 1 月,莫林辞去了在 Facebook 的高薪职位,创建了私密移动社交网络 Path。此后不到一个月,在 Path 仅有 1 万活跃用户的情况下,莫林断然拒绝了谷歌提出的 1 亿美元收购要约。莫林回忆称,那段时间是他在 Path 度过的最为黑暗的日子,但他不屑一顾地表示:“我们当时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想随波逐流,并继续探索长远发展战略。”
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事实似乎证明莫林的决定是错误的。Path 的业绩增幅陷入停滞状态,所引发的市场关注度也逐渐下降。很多硅谷业内人士当时都撰文指出,Path 只是一个小众网络,成不了大气候,而莫林也因此成为狂妄自大的代表人物。在接下来的两年里,Path 的用户数量增长缓慢,但该公司硬是挺过了这段最困难的时期。
今年年初,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Path 用户数量从 1 月份的仅仅 500 万猛增至 8 月底的 2000 多万。投资者也重新开始关注 Path,并给予其超过 3 亿美元的估值,是谷歌收购价的两倍多。
满足用户基本需求
Path 是一款能够让用户与私密好友和家人分享个人生活信息的移动应用。Facebook 和 Twitter 上充斥着广告商和各种媒体发布的广告以及用户自从中学毕业后就没有再联系过的陌生校友。但 Path 却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能够与亲密的人分享生活细节的平台。如果将 Facebook 比喻成喧闹的大型聚会的话,那么 Path 就是密友间的晚餐聚会。
Path 一开始给用户设定了建立 50 个朋友关系的上限,后来才提高至 150 个。Path 具有皮克斯(Pixar)风格的缓冲菜单动画设计受到用户的普遍赞扬,其精心设计的表情符号也颇受用户青睐。莫林表示,这些功能可以向用户展示真实的情感、感觉或讽刺情绪,而这些很难通过设备表达出来。
美国亿万富翁、著名风险投资者约翰·杜尔(John Doerr)指出:“Path 敢于打造一种全新个人社交网络的勇气确实值得敬佩。”Path 投资人、著名演员阿什顿·库彻(Ashton Kutcher)也表示:“Path 满足了人们与私密朋友和家人进行沟通这一基本需求。Path 是我个人的默认社交网站,是我与密友分享生活细节的安全港湾。”
新功能促增长
2012 年 6 月,Path 的用户数量约为 300 万。与此同时,与 Path 创建时间相近的照片分享热门网站 Instagram 却拥有近3,000 万用户。后来,Facebook 斥资 7.15 亿美元收购了 Instagram。Path 当时面对着是追求规模还是选择失败的两难选择。
去年 12 月,莫林与 Path 的另一位创始人达斯汀·米劳(Dustin Mierau)共同决定降低 Path 的门槛。他们与 Twitter 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允许用户分享他们的 Path 资料。今年 3 月,他们又为 Path 新增了私信功能,这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热情。5 月,他们又推出了允许用户通过 Twitter 的私信系统和谷歌 Gmail 邀请好友加入 Path 的功能。多亏了这一系列举动,Path 的注册用户数量在 4 月达到1,000 万,并在 8 月底突破了2,000 万。
除此之外,Path 的用户活跃度也非常高,用户平均每天运行 19 次 Path 应用。典型活跃用户平均每天呆在 Path 上的时间为 20 分钟,而呆在 Facebook 上的时间为 17 分钟,Pinterest 则仅为 3 分钟。Path 此前已经获得了总计4,120 万美元融资,该公司希望借助近期的业绩增势完成下一轮融资。有批评人士指责 Path 完全靠卖广告来支撑业绩增长。莫林对此反驳称,Path 的业绩增长绝大多数都是内生性(organic)的,其中 60% 来自用户邀请好友加入 Path,30% 完全属于内生性增长,另外有5% 来自广告业务。
印度之旅改变人生
莫林生于美国蒙大拿州首府海伦娜,入选过全美滑雪板青少年奥运队,并在苹果公司的营销部门首次体验到了硅谷科技之风。2006 年 10 月,Facebook 前总裁肖恩·帕克(Sean Parker)邀请莫林加入该公司,此前莫林一直沉浸在自己创立公司的兴奋之中。可喜的是,当时莫林已经取得了互联网研究方面的博士学位。莫林一直在 Facebook 负责运营开发者平台工作,直到 2009 年年底的一次印度之旅才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印度出席云存储服务商 Dropbox 的工程副总裁阿迪特亚·阿加瓦尔(Aditya Agarwal)和妻子鲁奇·桑格维(Ruchi Sangvi)的婚礼时,莫林偶然间读到了有“互联网女王”之称的著名科技产业分析师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撰写的一篇报道。米克尔预测,到 2013 年全球移动设备的数量将超过台式电脑。莫林回忆称:“当时我觉得,‘噢!天哪!我现在的技术在三年后将变得一文不值。’我还有三年的时间来创建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以致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时,我的公司还将具有竞争力。”于是,莫林在一个月后离开了 Facebook 开始创建自己的公司。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创意而已。
在那段时间里,莫林一直与文件分享服务 Napster 的创始人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和音乐软件公司 Macster 的创始人达斯汀·米劳两位好友探讨市场趋势和未来的公司模型。一天晚上,三人在范宁位于旧金山的公寓里探讨如何让社交网络变成私密的交流平台,而不是闹哄哄的友人聚会。于是,三人一拍即合开始着手创建一个私密社交网络。
敢于承担纠纷责任
作为一家关注用户私密关系的公司,Path 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系列令人尴尬的纠纷之中。2012 年 2 月,Path 被控向自己的服务器上传用户的通讯录,以便于该公司在网络上找到用户的其他好友。Path 因此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支付了 80 万美元罚金才了解了这场官司。其他公司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但只有莫林出面道歉并删除了上传的信息。
Path 在去年 4 月也面临着类似的指控,当时该公司被控在英国市场向 Path 用户的好友发送大量的垃圾信息。Facebook 随后不久便关闭了 Path 用户在 Facebook 上寻找好友的功能。虽然 Facebook 一直没有对这一做法做出解释,但垃圾信息事件很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 Facebook 越来越把 Path 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莫林指出:“我们当时犯了一个错误,而其产生的影响力确实持续了一段时间。”
如何盈利成难题
莫林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让 Path 盈利。在毅然放弃了广告盈利这条途径后,Path 必须依靠销售诸如表情“贴”(sticker)和照片滤镜等虚拟商品进行盈利。虽然虚拟商品每年给日本即时通讯软件开发商 Line 带来的不菲的收入,但平均每用户 0.48 美元的收入率也只能给 Path 每年带来 960 万美元的营收。美国著名投资机构 Wedbush Securities 的分析师迈克尔·帕赫特(Michael Pachter)指出,在全球 11.5 亿 Facebook 用户中,只有不到2% 的用户购买过虚拟商品。因此,只有表情“贴”还无法支撑起 Path 的盈利业务。
因此,莫林计划在本季度推出高级订阅服务,让 Path 用户享有特殊的内容、功能和存储服务。这是云笔记应用 Evernote 所采用的商业模式。Evernote 拥有6,500 万用户,其中约有4% 的用户选择每月支付 5 美元或每年支付 45 美元来获得额外服务功能。不过对于 Path 不利的一点是,Evernote 和 Dropbox 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他们的多数用户还是选择使用免费服务。这对 Path 提供付费服务非常不利。
Path 的另外一个选择是:打造一个应用程序平台。这是莫林总结在 Facebook 工作经历时获得的经验。不过,Path 需要拥有与 Facebook 或 Twitter 类似的几亿用户群作为支撑。莫林指出:“Path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段路往往都非常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