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师兄在 Facebook 分享来一张图片,讲 MIT 几乎所有课都上网了,而且还一毛钱不收,意思是这么好的资源应该让尽量多的人知道,不学都可惜了。我在微博上一发,被几个大V转发,一天之内阅读超过 40 万次。看来还是很多人保持着一颗向上好学的心。
所有的转发当中,有这么几条很有意思。北航软院的院长孙伟先生说:“MIT 的连续 3 任校长都把 MIT 和哈佛大学的联合项目 EdX 作为其对人类文明的最大的贡献,尽管 EdX 还没有获得完全成功。这是一场革命,我们必须积极参与。”而另一位貌似是老师的先生就实在得多,他说:“我要失业了。以后上课就是播视频。”大家都知道 IT 技术肯定会带来很多改变,真正关心的是:技术到底会把教育带到哪里去?如果技术真的是要把老师都给取代了,“我们”当中目前在从事教育的那一部分,可就没法积极参与了。
另一位叫倪英伟的先生就说:“这更加不会失业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视频是授业,言传身教,面对面的实时具体交流才是传道、解惑的根本。”后面这位倪先生的观点,我深以为然。当然我是不是深以为然其实不重要,美国领先的一些教育改革就是这么做的。简单地说,IT 技术不会让教师失业,反而会延伸教师的教育能力。
这个故事开始于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场景:上课铃响,老师走进教室,打开 PPT,旁若无人地开始照本宣科,讲完整张 PPT,下课铃立马响起,拎包就走人,时间把握妙到颠毫。至于有没有人听、听没听懂,对不起,老师不关心这个。这种情况,在大学里尤为严重,中学也不鲜见。好学的同学呢就会下课以后找老师开小灶,或是找其他同学交流。多少年来,上课和学习就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把善于各种重复劳动的计算机考虑进来,这事情就有意思了: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这事儿是重复的,是没有个人色彩的;课后的小灶和学习小组,是非重复的,是个人的。把教室、老师这些昂贵的资源用来干重复劳动,这不是浪费资源么?于是有个叫“可汗学院”的非盈利教育机构,提出了“翻转教室”(flipping the classroom)的理念:听讲课(lecture)这部分重复的、没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大家通过网络自己做就好了,还能覆盖世界各地。Andrew NG 老师的“机器学习”课,一个学期有八万学生,历史上从来没有哪门课程有这种覆盖面的。但教室还得有,老师也还得有,大家上课的时候就提问、讨论,老师就是来指点方向、解答问题的——恰好就是倪先生说的“传道、解惑”。这才是需要人的智力、创造力和爱心的地方,这才是把教室和教师用在了正途上。
这么一个转变,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多。我这想象力比较贫乏,就想到了一个:考试之外,老师打平时的分数就容易多了。大家都说不要光看考试要看素质,可平时分数又着实不好打:评作业吧,作业可以抄;打考勤吧,学生来答个到也未必就会听讲。课堂反转以后,判断学生平时的学习就容易多了,就只看这学生能不能在讨论中提出好问题。提不出好问题的,要么是没学,要么是死记硬背——两种都该挨骂。
当然也不是全然都那么乐观。比如有位教初中的朋友就说了,课堂这么一翻转,对老师的要求可就高了。很多小地方的老师,自己肚里也没多少东西,硬要“传道”、“解惑”什么的,恐怕有一大批老师要挺不住。再说另外一面,虽然有三千人转发了那条“MIT 开放课程”的微博,究竟几多人真会去学呢?说到底,世间万种难,还是一懒二拖三不读书,这恐怕有什么技术也难改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