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一代的 Email、MSN、Skype 一样,这一代的 Whatsapp、Line、Facebook Messenger 与 Google Hangout 都是人跟人之间的沟通工具。但与上一代的 Email、MSN、Skype 不一样的,除了 Whatsapp、Line、FB Messenger 与 Hangout 都更关注「Mobile」之外,就是这些沟通软体都提供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新功能:
已读讯息
说真的,技术上,已读讯息是一个非常小的功能,你问任何一个工程师,他都会跟你这说不过就是资料库的一个 0 变成 1,然后把它推播给「寄件者」而已。
但如果你观察消费者,这个功能显然对他们非常非常的重要。TO 的 Chloe 昨天写了一篇「我们在社群媒体上的恋人絮语:天杀的,为什么已读讯息不回!」侧写包括「已读」在内的种种新科技社交现象,一夜之间马上得到超过 3,600 次分享。
关于已读,她精辟的说:
…旷男怨女在 Line、Whatsapp、FB Messenger 传达一句句隐晦的爱意和邀约:「你在干嘛?」、「听说《环太平洋》很好看耶」,然后,随时翻出手机看讯息已读了没、对方回传了没、对方上线了没;暧昧男女被通讯软体制约地一塌煳涂,然后在已读不回的等待煎熬里,咒骂已读真是天杀的发明…
但与其说这样的现象是「制约」,不如说它其实是挖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一种想要赶快得到回应,赶快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的人性趋向。
「渴望」与「必须」
这让我连想 Nir Eyal 的这篇「Why Behavior Change Apps Fail to Change Behavior」,他提到人们的需要其实分为「Wanna」与「Hafta」。Wanna 也就是 Want to 的缩写,是你内心渴望要做的事情 ─ 偷懒、爱现、见到心爱的人、吃一顿大餐、看五月天演唱会,这些是很情绪性的、感性的、冲动的事情。相对的,Hafta 是 Have to 的缩写,是你大脑认知到必须要做的事情 ─ 工作、课业、运动、少吃一点,这些是很理智的、受压迫的、逻辑上知道这样做比较好的任务,但也往往是我们情绪上最想要逃避的事情。
失败的网络服务与 App,往往就是针对了 Hafta,却没有满足到 Wanna。最好的例子就是自从有网络以来,无数勇者战死的「旅游行程安排」沙场。照理来说,消费者去旅游前,当然「需要」也「应该」安排行程,因此做一个好用的 Trip Planner,理当会有市场。但事实证明,二十年的网络下来,没有任何一个这样的网络服务得到应该有的巨大成功。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的人们,「想要」懒惰、「想要」逃避、「想要」到时候再说。
观察实体的旅游业就会知道,人们都了解「自由行」比较能够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而「跟团」则常会因为旅行社想多赚钱而被安插怪异的购物行程。但事实是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跟团,也就是把行程安排「外包」给旅行社。归咎原因,大家虽然「知道」自己安排行程是有最棒旅游体验的 Hafta,但「不要去想它」却是每天已经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的 Wanna。对绝大多数人而言,Wanna 通常会战胜 Hafta,因此 Trip Planner 是一个很难有巨大成功的产品。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绝大多数的卡路里管理、运动规划、婚礼计画等类型的 Apps,都犯了类似的毛病。相对的,少数抓住了人们的 Wanna 的产品,则能够在市场上取得好成绩。RunKeeper 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完全抓住了人们「爱现」的心理,我认为那是它获得运动者爱用最重要的关键。
所以,我从这里面得到的启发是,在设计产品时,重点不是功能在技术上的复杂度,而是它们对于使用者的意义,尤其是能不能打中他们的 Wanna。已读讯息是这么样一个简单的东西,但却完全命中了旷男怨女的心态,难怪这东西被如此被广泛的复制,也被如此广泛的讨论着。
Photo via Tech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