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之后刘慈欣开始写新书了:想超越自己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三体》之后刘慈欣开始写新书了:想超越自己

《三体》之后刘慈欣开始写新书了:想超越自己

 2018/1/29 15:38:17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刘慈欣。图片来源:CFP对于正在筹备的新书,刘慈欣仍然抱有期待,期待超越自己的《三体》。文|《中国企业家》记者陈贝蕾,编辑|林文龙刘慈欣沉寂了许久。《三体》之后,这个被奉为“科幻教父”的作家,一直没有作品诞生。这几年,他每天待在家里,买菜做饭、接送女儿,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看书、思考和构思,可始终没能找到突破点。“难呐,超越《三体》难。”刘慈欣感慨。完成《三体》后,刘慈欣积累多年的科幻创意已经基本耗尽,重新满血复活,需要时间。他坦承
  • 标签:自己

《三体》之后刘慈欣开始写新书了:想超越自己

  刘慈欣。图片来源:CFP

  对于正在筹备的新书,刘慈欣仍然抱有期待,期待超越自己的《三体》。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陈贝蕾 ,编辑|林文龙

  刘慈欣沉寂了许久。

  《三体》之后,这个被奉为“科幻教父”的作家,一直没有作品诞生。

  这几年,他每天待在家里,买菜做饭、接送女儿,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看书、思考和构思,可始终没能找到突破点。

  “难呐,超越《三体》难。”刘慈欣感慨

  完成《三体》后,刘慈欣积累多年的科幻创意已经基本耗尽,重新满血复活,需要时间。

  他坦承,自己的创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没什么好的想法了。”

  目前的创作状态,刘慈欣显然不太满意。但当我问他,是否因为《三体》的地位太高,对他产生了创作压力时,他回答说:“没有,《三体》怎么样,对我后续的创作不会有影响。”

  他同时安慰自己:“一个作家一生写出一部成功的作品就够了,比如塞林格,一辈子也就写了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

  封闭已久的刘慈欣,直到近期才开始动笔,一篇名为《黄金袁野》的千字短文,即将刊登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科幻选集《Twelve Tomorrows》上。刘宇昆进行英文翻译,将于 2018 年 5 月出版。

  与此同时,刘慈欣也在大量筹备新的素材,他已经有计划创作一部与《三体》同等体量的小说,没有预计什么时候动笔,但他仍然抱有期待,希望能够战胜“超越自己”的焦虑,超越《三体》。

  

  除了科幻圈的活动积极些外,刘慈欣依然保持着不爱交际的习惯

  他一直生活在山西省阳泉市,此前供职于娘子关电厂,电厂倒闭后,他将人事关系正式调入阳泉市文联下属的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

  即使因为《三体》成名,刘慈欣也始终偏居一隅,远离科技发达的北上广深,偶尔来京参加活动。

  连他担任编剧、后期特效制作和概念设计的电影《三体》剧组,他也从不接触,所有和电影相关的工作,都是在阳泉完成。他说:“为什么要去拍摄地?我一次也没去过。”

  刘慈欣不用微博,微信也不用来交际,只收发工作信息。对刘慈欣来说,使用微信是无奈之举,因为类似小区通知之类的信息,只在微信群里发布。

  在阳泉,刘慈欣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如果没看过他的《三体》,邻居对他的评价大概也不过是:内向、顾家、循规蹈矩的普通人。

  看似有些封闭的他,对于前沿科技的研究,却是从不掉队。时代变化太快,以前的想法放到现在来看,不足够有创意,所以他必须时刻关注各行业最前瞻的资讯和成果。

  比如,十几年前科幻圈就对 AI 感兴趣,在圈子里,AI 是科幻创作的一大元素,他们早就认为 AI 应该理所应当的无处不在。

  在某种程度上说,进入科技行业,其实大大限制了科幻作家们的想象力。“科幻并不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去做一些改进或挖掘,而是纯粹本质地利用想象力探索人类要什么。人类要什么和人类有什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对于刘慈欣偏安一隅,却能创造出国际水平的科幻小说,Vincross 的创始人孙天齐并不惊讶。写作科幻无需在科技发达的地区接受熏陶和浸淫,只需要保持一颗探索世界、憧憬未来的赤子之心。

  在刘慈欣的创作生涯中,创作状态最好的就是《三体》时期,这之后的几年里,刘慈欣几乎一个字都没写。

  《三体》的写作花了四五年的时间,什么时候开始构思的,刘慈欣已经记不得。那时的刘慈欣还是业余作者,工作之余,写作的时间有限。他的习惯是花费大量时间去打腹稿,一有时间赶快集中写出来。

  2015 年的夏天,刘慈欣接到了世界科幻最高奖项“雨果奖”获奖的通知,他一方面觉得幸运,另一方面也有所预料,因为那一届的评选,《三体》是被提名的六个作品之一。

  尽管很开心,但得到消息的那天在做什么,刘慈欣仍然记忆模糊。他说:“就记得是非常普通的一天,也没有任何庆祝。”

  得奖前的半个月,刘慈欣刚从美国回来,由于家里和工作中的事情太多,再加上去美国一趟太麻烦,经过和编辑的商量,他决定不去颁奖现场,而由《三体》的译者刘宇昆代替领奖。

  以前,国内的科幻文学百分之百靠外国作品输入,《三体》的成功,意味着中国的科幻小说开始有更多可能被介绍到西方国家。对于刘慈欣个人而言,这个意义更让人激动。

  

  “他非常内敛,随和,也很有好奇心。”孙天齐这样形容刘慈欣。

  孙天齐是徐小平眼中的“天才”,他大学期间翻译了 50 万字的《图灵传》并付诸出版,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工作,随后自主创业,做出了全球第一款可编程的全地形机器人。处于科技前沿的孙天齐,与科幻有着不解之缘。

  上小学时,孙天齐就开始看科幻小说,《科幻世界》是他常备的读物,每月一期,每期会有十几篇短文,孙天齐会挑自己喜欢的看。偶尔,他还会淘一些科幻类的旧杂志。

  2005 年前后,孙天齐在《科幻世界》上看到了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赡养人类》,看过几篇刘慈欣的文章后,他记住了这个名字。

  真正被触动,是源于刘慈欣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球状闪电》。这部写作技法尚未完全成熟的作品,有着别具一格的情趣和极强的风格化,小说中悲观凄凉的笔调,给孙天齐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孙天齐是科学松鼠会的成员。他常常发表计算机、航天等领域的科普文章,这就打入了科普圈。

《三体》之后刘慈欣开始写新书了:想超越自己

  2017 年 11 月 12 日,成都,刘慈欣现场签售(图片来源:CFP)

  在北京,科幻圈和科普圈走得很近,这个圈子里人数并不多,在科学松鼠会兴盛的那几年,大家常常一起约饭,成员过生日,他们也会积极地聚在一起。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通过一个朋友,孙天齐认识了刘慈欣。2011 年,后海的一场吃烧烤活动上,科幻作家刘慈欣、陈楸帆都来了。那时的刘慈欣还没出名,偶尔会来北京和圈子里的人聚聚。

  刘慈欣非常内敛、淳朴,偶尔显得很兴奋,吃烧烤时会突然从兜里掏出一支笔,给大家介绍这支笔是上过太空的。

  科幻圈的聚会上,孙天齐多次见到过还未成名的刘慈欣,但两人并没有过多的私下来往。由于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大多成了后来果壳网的主力,所以科学松鼠会开始没落,聚会也就变得很少,一年只聚一两次,大家会一起怀念一下过去。

  

  在美国斯波坎科幻大会现场,科幻作家张冉见证了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一幕,圈内最早流传的刘慈欣的获奖视频,就是他用手机录的。

  这位获得过中国科幻银河、星云双奖的科幻作家感到非常的振奋,他感慨:“中国科幻默默发展了几十年,终于走到聚光灯下了。”

  《三体》火了,它成了众多牛人推崇的著作,此前,史玉柱等一批企业家还是“毛派”,以《毛泽东全集》作为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如今,以雷军为首的企业家则以《三体》中的各种科幻理论指导实践。2011 年,雷军向人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就是《三体》,加入讨论的还包括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等。

  那几年,如果不熟读《三体》,几乎无法参加互联网大会,因为那里充满了刘慈欣创造的名词:黑暗森林、思想钢印、猜疑链、降维打击等,《三体》几乎成了中文互联网世界的圣经。

  刘慈欣也受邀参加了那次大会,然而他却表示对于互联网自己并不很懂,和企业家们甚至“完全没有接触”。

  在张冉看来,这部获奖作品《三体》的最大突破之处在于,它借助粉丝传播和媒体宣传的力量,打通了科幻文学与主流阅读受众之间的通路。

  孙天齐同样提到了《三体》的商业化和大众化。在他关注《科幻世界》的时期,《三体》的广告就曾出现在这本杂志上。

  在国内,科幻是个非常小众的领域,小众到——所有科幻读者都养不起仅存的一本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由于受众太少,国内的大部分科幻作者都是业余创作,完全基于兴趣。“全职创作根本无法生存。”刘慈欣说。

  科幻发达的国家,一年能够生产一千到两千本的科幻小说,科幻作家的数量也有两三千个,而在中国,每年只有几十本科幻小说能够出版,科幻作家只有二三十个。

  科幻作家们还有其他的身份,比如,创作以外的张冉既是咖啡店主,也是公益基金的发起人。科幻圈的作者多数都是这样,有一份其他行业的工作,在所属行业也都有所建树。

  这是一个门槛极高的圈子,能真正写好一部小说的人就已经很少,更何况还要懂科技,并具备超乎寻常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孙天齐说,圈子里有很多水平极高的优秀作品,可惜的是,这些人和作品并未走向大众的视野。

  刘慈欣的作品孙天齐看过不少,但《三体》他只看完了第一部,第二部仅仅看了开头。没能看完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后不再有时间,但同时他也认为《三体》“不够纯粹”。在他眼中,《三体》并不是国内科幻界最好的一部作品,甚至不算刘慈欣最好的一部作品。

  “真正的科幻小说外界很难看得懂,只有专业的人才能 get 到作品中微妙的点。”孙天齐坦言,为了大众化,《三体》牺牲了一些更高明的科幻手法。

  但孙天齐和张冉一样,认为《三体》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将科幻小说这一冷门领域,推向了大众的视野。“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不是科普,科幻在里面的存在意义,只是构造一个有关未来科幻的世界观。”

  张冉对《三体》的评价,也是集中在文学造诣上,他认为《三体》有着“苍凉高远的人类情怀”。

  这和刘慈欣的想法有些不一致,刘慈欣提到,他的小说里,科幻构思是根本,人物并不重要。

  “《三体》之所以火,是因为人们把它视为一本流行小说,而非科幻小说。”孙天齐说。换言之,《三体》虽然将小众的科幻行业推向大众,但它并未带动人们对科幻的更多关注。人们阅读《三体》可能基于它被赋予的众多标签中的一个,比如:雨果奖作品、企业家圣经、新奇的商战概念,甚至是因为推崇《三体》的奥巴马、高晓松、雷军等人。

  看完《三体》之后,人们会去寻找下一本流行小说,而非下一本科幻小说,这在孙天齐看来,是科幻圈里一个既无奈又憋屈的事儿。

  “刘慈欣用了一些语言游戏,将一些科幻概念变得非常通俗简单,让每个人产生共鸣。”孙天齐说。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大众很难接受,所以刘慈欣创作《三体》时,采用了一种比较讨巧的手法,也就是运用了他小说中提到的“降维打击”。

  实际上,像雷军频频使用的《三体》中的“降维打击”这一名词,和书中的原有内涵并不相同。降维打击是一个数学概念,而雷军的“降维打击”是指用复杂的商业模式打击简单的商业模式。这种形容不是“类比”,只是雷军借用了名词本身具有相同的韵味。

  能在小众圈子里坚持创作,在孙天齐看来,就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刘慈欣作品上的一些大众化倾向,一方面让孙天齐感到希望,另一方面,又让他颇为无奈。

  (陈贝蕾 chenbeilei@iceo.com.cn)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