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次的讨论过程到今天依然还是有很深印象的。
而印象最深之处,并不是入口是不是二维码。而是 Allen 2 点多还在思考。5 年之后,我发现,这些年我大多数时候 2 点也很难停下思考了。”
关于入口的讨论,其实这几年已经不太多声音了。这两天看到这张照片,不免又想了想。
在 PC 时代,入口确实是存在的,从电脑,到操作系统,到浏览器,这是一个平台入口过程,几乎控制了 100% 的流量。
之后则是分为三个方向流出:搜索、域名和收藏夹。其中搜索在用户使用习惯里比重确实是最大。把搜索定义为 PC 互联网时代的入口是准确的。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仔细想象,似乎很难找到对应的入口了。
如果按平台入口来分析,手机、操作系统是平台入口。浏览器丢掉了平台入口的资格。取而代之的是桌面 icon 的结构。可以认为这是移动时代的收藏夹。这是目前最主流的入口。
如果再往下一层去思考,微信很有可能是下一级的入口,从打开频度、覆盖的服务层面来讲,已经接近了入口的标准。要不是还有阿里系的一套服务和微信“不兼容”,估计微信已经可以垄断 90% 以上的流量,成为当之无愧的移动互联网入口了。
而当年关于二维码是不是移动互联网入口的讨论,其实所指的是移动互联网如何与真实世界连接的问题。
在 2012 年前后,有这么几种方案:GPS、二维码、NFC、蓝牙、声波等。
当今天,在多规模应用的只有 GPS 和二维码。
GPS 解决了快速识别问题,如今没有一款移动产品不是 LBS 产品。
而二维码则让连接用最简单的方式达成。它的足够简单和低成本,让它成为了今天最主流的连接方式。
2012 年大家对二维码的顾虑主要是两点:
1、是不是能完全实现 online anytime。这是二维码的弱点,是 NFC 等近场通信方式的优点。之后 2 年,在线问题逐步不再是问题。
2、安全问题。如果大家记得,就在微信支付利用二维码快速启动时,有关方面还曾经暂停过相关的支付方式。而事实上,只要 1 所涉及的在线问题解决了,安全问题就在可控范围之内。
5 年前,我所期待的新入口就是 NFC,可惜即使 apple 也晚了,直到 2014 年 iPhone6 才支持 NFC。NFC 是我见过的最具实用价值,但也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但最傻代表。早在 2008 年,我们涉及的 NFC 新品就已经在北京奥运会票务上全面覆盖了。可惜,这个起源于欧洲的标准组,实在典型的代表了欧洲速度。
回到 2018 年,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其实已经确实不太值得讨论了。就像 Allen 前两天在微信公开课上所讲的,去中心化是移动互联网所需要的,也是现在正在发生了。已经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入口垄断流量了。如果非要说有,那最有潜力的也许就是微信(通信、搜索、媒体、社交关系、小程序),不过微信之父都说了要去中心化。我们又何必要去虚构一个中心入口出来呢?
移动互联网 5 年,世上已千载,每个人都在进化,包括 Allen,包括每个勤奋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