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央视新闻特约撰稿王健
近日,“同一天生日”募捐活动在朋友圈刷屏,用户输入自己的生日就能为同一天出生的某位贫困学生捐赠一元钱。然而,有网友发现,同一个孩子的照片,竟出现了不同的生日和姓名。活动方“分贝筹”回应称:活动在测试阶段被工作人员发到朋友圈后传播开来,现已关闭活动通道。民政部 26 日回应称,该活动涉嫌违反慈善法,正在调查核实。
至少 6 人出现“一人分饰两角”情况
在活动界面,有网友发现,同一个受助的贫困学生,却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中出现,且名字也不同。甚至还有信息显示,贫困学生出生日期为 2009 年 2 月 29 日,但这个日子根本就不存在。据不完全统计,“一人分饰两角”的例子至少有 6 个。对此,“分贝筹”对外发布通报称,活动在测试阶段被工作人员发到朋友圈后传播开来,出现了信息错误和界面不稳定的情况,就此向公众道歉。
所募集善款将用于贫困学生的生活补助
据了解,该基金会成立于 2015 年 12 月 22 日,于 2017 年 6 月完成慈善组织认定,获得公开募捐资格。今年 4 月,该基金会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和北京零分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分贝筹”微信公众号应用产品。主办方称,“同一天生日”活动,原定于 12 月 24 日正式发布,但 22 日晚,该活动在测试阶段意外泄露。
目前,该活动已关闭捐款通道,并称“已筹集到的善款 2555898 元将全部用于云南省镇雄县 2130 名贫困学生一年的生活补助”。对于这次网络募捐活动引发的争议,深圳市民政局表示,已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如有进展,将尽快发布。
中国人讲究缘分,遇到同月同日出生的人,总有几分好感。“同一天生日”慈善募捐活动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个心理,所以可在短时间内募集善款 255 万余元。然而,活动开始不久就“见光死”。同一张照片被贴上不同生日的瑕疵,让人无法容忍。一次慈善募捐活动究竟折射出怎样的问题?慈善事业经得起一次次测试吗?
央视评论
形式创新不是慈善的全部
近年来,慈善募捐活动的创新力度越来越大,粘合力越来越强。无论是席卷全球的冰桶挑战,还是捐出善款买一张儿童画作,慈善活动往往借由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差异化的形态也成为吸引眼球的重要手段。慈善,已不再是摊开双手大声疾呼“给一点爱心”那么简单,而是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含金量。
△图/视觉中国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创新”不是慈善事业的全部,要想尽办法呵护好人们的爱心,不能让其无处安放。一张孩子的照片被贴上不同生日的标签,反复使用,屡次消费,捐款者会是怎样的心情?下一次类似募捐,人们是否还会敞开心扉,倾其所能?
慈善捐赠需按法律严格报批
面对质疑,活动组织方解释称“这是工作人员测试效果的小范围举动”。然而,两百多万元善款和上百万人的善心,怎能用“测试”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呢?更重要的是,活动本身并没有按照法律严格报批。根据《慈善法》的规定,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公开募捐活动,必须在民政部门统一或指定的信息平台上发布公开募捐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同一天生日”被相关部门叫停,纵然调查尚无定论,也并不冤枉。
△图/视觉中国
慈善容错空间小别让爱心“寒了心”
从去年的“罗尔事件”到“同一天生日”募捐活动,均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慈善活动如果没有创新,断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假若只有吸引眼球的噱头,缺乏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规范、精准的实施和迅速的反馈,则很难经受住放大镜下的审视。
网络的门槛低,并不代表着网络慈善的要求低。一张“同一天生日”的海报经由朋友圈转发,就是成百上千人在仔细打量和审视。人们的谨慎质疑不是无事生非,恰恰正是对慈善事业本身的关爱。此次“同一天生日”活动,人们爱心勃发,就充分说明了善心的坚韧。同理,在慈善活动中,一次疏忽甚至是无心之过造成的撕裂,就有可能伤及更多人对慈善的信心。
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有容错空间,但慈善事业的容错空间极小。因为任何一点闪失或错误,都有可能成为未来慈善事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前路尚远,来日方长。唯有秉持慈善初心,吸取经验教训,回归《慈善法》,真正让每一次慈善募捐活动都规范起来,慈善之路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