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一线》作者韩依民
互联网医疗行业在 2017 年行将结束的时候,迎来了两则重要消息。
12 月 6 日,实名医生平台医联宣布获得 4 亿元 C 轮系列融资,随后,在 12 月 15 日,微医首席战略官(CSO)陈弘哲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微医正在做 5 亿美元的 Pre-IPO 融资,目前在进行内部 IPO 重组的工作,预计 2018 年第一季度完成。
随着医联与微医相继对外公布资本运作上的最新动作,这两家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耕耘多年的公司也将整个行业的想象空间,又往前开拓了一步。
2010 年成立的微医有一个识别度更高的曾用名:挂号网。这个名字非常清晰的指向了微医最初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基:医院号源。
基于挂号业务,在过去的七年里,微医不断扩张业务范围,从最初的挂号,到如今涵盖预约挂号、在线问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多样业务,微医的业务版图正在不断扩大。
今年 8 月,微医成立了门户事业群,微医资深副总裁郑越成为了门户事业群的负责人。与微医的发展历程相比,刚成立几个月的门户事业群非常“年轻”。不过,在接受《一线》采访时郑越介绍,门户事业群在微医的地位,类似于“窗口”。
“门户是一个大众化的平台,是一个窗口,是一个最广泛用户群使用的产品平台,然后是给(微医)别的模块,或者是为整个微医集团建设基础能力,提供、调动很多应用的平台。”
简言之,门户事业群像一个连接器:将微医沉淀的能力通过门户事业群旗下产品与用户连接,通过门户向微医的基础能力输送类似数据方面的支持。
郑越介绍,是打通信息决策、交易和履约环节,成为兼具闭环解决方案的医疗界 Google,这是微医门户的最终目标。
挂号之外的微医
始于挂号,但不止于挂号。经过七年发展,如今的微医已经围绕医疗进行了多种延伸。郑越介绍,微医的业务可以从七个层级来理解。
第一,基础业务:挂号,微医 APP 可以提供在线挂号、智能导诊等院内全流程服务。第二,线上辅助医疗服务,包括在线问诊、远程会诊、诊后随访、电子处方等。第三,从“诊断”到“治疗”,目前已推出医生定制服务包服务。
以上三块业务是互联网医疗产业的核心业务,在此基础上,微医还发展了三块衍生业务。
第一是围绕健康产业布局的电商服务微医严选。第二是基于微医长期沉淀的大数据、标签、知识图谱等基础服务,通过百科、社区、搜索、讲堂等产品,尝试完善医患连接。第三是精准营销体系,根据医生画像、用户画像、内容画像,为用户、医生、医疗机构等提供不同的服务。
无论是核心医疗服务还是衍生业务,微医对业务版图的构想是通过结构化内容引导让用户获得更多选择、让医患精准对接、促进药企强化用药管理。
总的来说,微医 APP 希望通过结构化内容、医疗服务体系、健康生活电商,提供一个信息决策+交易+履约的互联网医疗体系,致力于成为兼具闭环解决方案的医疗界 Google。
围绕这一目标,微医门户承担的工作是探索如何将医患更好的匹配,这里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如何匹配?
中国医疗体系现状一方面是需求庞大,14 亿人口、2.7 亿老人、2.5 亿儿童,每年新生儿童 2100 万、年门诊量 79.3 亿人次;另一方面供应紧缺,全国只有 280 万医生,1308 家三甲医院,20000+ 家1-3 级医院,97 万家基层医疗机构。
在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下,微医希望通过自身产品建设,以匹配作为核心价值,深度连接医患药需求。
今年年中,微医推出了内容开放平台“健康号”,随后,还推出了医疗付费问答产品“大家帮”。这两个看上去有些“不务正业”的产品,寄托了郑越对更加精准的匹配医患资源的期待。
郑越介绍,健康号、大家帮以及此前推出的互联网医学百科,都是微医沉淀医疗资源的一种方式。以健康号为例,依托微医在医疗行业的积累,健康号邀请了大量医生入驻,医生们在自己的健康号上撰写专业内容,在大家帮里回答患者提问。通过这些内容产品,医生可以在该社区内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塑造个人品牌。
同时,微医对社区内沉淀下来的内容打标签,然后系统将标签与患者需求进行匹配和推荐,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推荐,让更多好的医疗资源出现在患者面前。
健康号、大家帮与百科等偏内容和社交的产品,成为微医探索“匹配”能力的尝试。“我们的创新生态——社区、百科、视频类服务、健康号、大家帮等等,这些事情是可以教育用户,大家不一定要直奔大医院的专家。”
目前微医在这些方面的探索仍在起步阶段,但成立门户事业群足以体现其对类似创新的重视。在医疗资源供应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怎样将医疗资源与需求更好的匹配,微医的尝试或许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对象。
对此,郑越表现出很强的自信:“我们完成了架构和前面社区的冷启动,积累这么多专家需要时间和线下拓展,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