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市场上有些产品很受欢迎,但是其背后的公司一直在砸钱赚好评,有的公司就连上市之后都难以扭亏为盈。不是每个好的产品,最后都成为一门好买卖,有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消费者本来就占了便宜,没有为好的服务支付足够代价。因此,创业者可别都幻想着自己能像 facebook 那样,先做出名堂、先有了名气再赚钱,要尽早建立自给自足、或者盈利的商业模式:想把产品做好,也需要有些商业头脑,把生意做好。本文编译自 collaborativefund 博客的原题为“Great Products vs. Great Businesses”的文章。
2004 年 1 月,Facebook 才刚诞生几天。当时的扎克伯格还在宿舍里,一个朋友问他,社交网络能不能拿来盈利。扎克伯格的回答是,“嗯,我对做生意方面没什么了解。”他回复的是“想做出很酷的东西,这就够让我心满意足的了。”
从那一刻算起,直到今天,Facebook 的市场价值以每秒 964 美元的速度在增长。这些做生意方面的问题似乎不攻自破了。
但我们得认识到,Facebook 是个罕见的个例。因为商业世界现在更多出现的情况是,有些产品很棒,但是背后没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型能够支撑这些产品,因为大家看到 Facebook 的成功,便有了过高的期待:只要用户喜欢自己做出的产品。盈利是迟早的事。这让我觉得有点揪心。
大家都得明白,尤其是创业者,更应该意识到,做好产品跟做好生意之间,有时能差十万八千里。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其实不难看出:有些产品之所以能流行起来,就是因为用户为产品或服务付出的代价,不足以维持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产品之所以还能存在,甚至继续发展,是因为由投资者在背后“补贴”着,那消费者自然很乐意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
首先我们得做出一些不严格的定义,以方便我们探讨这个问题。
一个产品:能够解决某人的某个问题的一种工具
一门生意:产品很受欢迎,人们愿意为其支付超出其成本的代价
将产品和生意分开,辨明两者界限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一门好的生意,基础都是好的产品;但不是每个好的产品最后都成为一门好的生意。
想要做好一门生意,需要掌握一系列步骤,其中,每一步都比上一步要更难。我将它称作盈利倒金字塔。
金字塔从解决用户问题开始,最低端才是盈利。
好的产品就在金字塔的尖端。从金字塔的上端往下走是非常难的。Brent Beshore 说过,建立一家公司就像一边吃玻璃,一边被打脸那么难。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想要建立一家公司,就要承担一定时间的亏损,并且保持运营。
但同样是亏损,有时却有不同的意味。如果一家公司在自己的基础设施方面投资,以便未来能够盈利,与另一家没办法向用户收入来足够的费用保持运营,这两者相比还是有区别的。但如果我们混淆两者的区别,将所有亏损的创企都混为一谈: “没有关系,成长中的公司都是这样。”
Stitch Fix 上个月宣布上市的时候,大家都很吃惊他们的财政居然做得这么好。Stitch Fix 是有盈利的。他们向消费者收取广告的费用,以便他们能够继续运营。研究这类型新技术公司的分析师都五体投地:
Stitch Fix 是美国个人造型服务网站。一开始只为女性消费者服务,但随后扩展到男装,大码服饰和孕妇装。自 2014 年以来一直盈利。2016 年 7 月,销售额达 7.3 亿美元。他们还从外部投资者筹集了 4200 万美元。
“Stitch Fix 要上市了…让人吃惊的是,他们几乎一直在赚钱。”
“招股 10 亿美元,还在盈利,几乎很少见到任何科技公司能做到这样。
”Stitch Fix 的 IPO 案例是独角兽公司里都算罕见的——竟然能盈利。”
Stitch Fix 确实应该受到大家的表扬,因为他们的生意做得好。这样的公司还有几家,比如 Sweetgreen 和 Simply Gum 。
“普通口香糖包装有人造物,如塑料,阿斯巴甜和 BHT。因为我们只使用天然成分,我们的口香糖不仅对身体更好,而且对环境也好,因为它是可生物降解的。”
但是,这样在财政上取得成功的公司居然如此稀少,尤其是对那些已经运营了五年或以上的公司。以至于看到有些公司在盈利,大家都感叹不已, 这样的情景不也是让人有些失落吗?
这样的公司凤毛麟角,因为我们作为投资者、企业家、记者,对于能够做出出色产品却无法做好出色生意的公司已经习以为常,他们能做成生意才令人惊奇呢。
这背后也离不开风险投资行业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现在的企业,与以前相比,要更晚上市。所以那些专注投资先亏后盈的企业的投资者,已经做好早期损失大的准备、将这些损失当作打造盈利公司必须的成本。 但这样的投资者手头上的公司, 如果是在以前,早就被他们的投资者要求去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型, 帮助他们盈利了。而且以前的市场也不会让一直亏损的公司留在市场上,他们会更早被淘汰。Blue Apron 和 Snap 就是这类例子,他们的股价自从上市以来, 就已经跌到原来的一半甚至只剩 30%。这两者的产品都很棒, 用户赞许,风头从业者也趋之若鹜。但是市场上的投资者,只要看一眼他们的商业模型,就会说“这怎么可能? ! ”现在,谁能知道他们未来作为独立的公司会是怎样呢?
Blue apron 主打的是“食谱食材配送上门,零基础也可以做大厨。”
Facebook 或许开了个坏头,让创业者和投资人留下了错误的印象,觉得只要全心全意做好产品,等待时机来临,做做广告,然后就赚得盆满钵满,皆大欢喜了。但其实这样的例子不多,或许接近没有。我担心的是,等我们在以后回顾这创新的 10 年,我们就意识到,自己很擅长创造出色的产品,却没能意识到这些产品真正的潜力, 因为我们根本不关心如何把生意做好,维持运营。
从创业者那儿我听到很多的一句话是, “我想要成立一家公司,让它为一代人所铭记。”我很喜欢这样的话, 这样的态度是最对的。但是要完成这样的理想,实现这样的宏愿,我们就必须在打造好的产品的同时,怀着同样的热情,有能力去建立伟大的企业。这样的战略在公司成立的早期就应该一直贯彻, 深深地刻入公司文化骨子里,让它成为掌控公司命运的有机的一部分。
这并不是为了去迎合贪婪的投资者,也不是要你分散精力,不关注自己的产品。恰恰相反。扎克伯格在文章的开头虽然显得满不在乎,但是他去成功了。Facebook 上市的时候他的注册宣言"我们的使命和我们的企业“里说了这样一句: “总的来说:我们建立这样的服务并不是为了赚钱,我们赚钱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