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3 日,由亿欧主办的“2017 亿欧创新者年会暨第 3 届创新奖颁奖盛典”在中国大饭店隆重开幕。
本次大会围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以消费升级为代表的新理念,以实体经济、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新政策”为核心议题,采用1+6 的形式,通过主会场“领袖峰会”的前沿思想碰撞和“AI 产业应用、企业服务、新零售o消费升级、科技一带一路、新分享o社会责任、汽车后市场”六大垂直行业观点交锋,为与会的 4000 多名观众精心奉上一场关于产业创新的饕餮盛宴。
峰会现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北大汇丰商学院教授、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宜信集团创始人兼 CEO 唐宁,麦当劳副总裁张帆,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亿欧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王彬等 100 多位嘉宾出席此次大会。此外,大会现场吸引了近 300 多家媒体参与报道。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做了《产业创新的新机遇》主题演讲。胡旭波演讲的核心观点有:
1、创新是一样的,不管是在医药,还是在互联网行业,真正大的价值、大的机会都是来自创新;
2、我们判断中国会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才、产业集群、市场和技术是未来中国成为全球新药研发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
以下是胡旭波演讲全文:
特别感谢亿欧邀请启明参加活动。我看到今天来的绝大部分都是互联网行业人士,看到有很多品牌。我是做医药行业投资的,所以今天要以医药行业为例来描述启明是怎样看创新、怎样看待创新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创新是一样的,不管是在医药,还是在互联网行业,真正大的价值、大的机会都是来自创新。
我们行业里有一句话说:中国的药 99% 都是仿制药,几乎没有创新能力。这么说其实有时并不是坏事,为什么这样说?药品行业是高度管制的行业,所有药品在药店里拿到,医生开处方之前都经过了长期临床试验,事实上所说的仿制药还是比较安全有效。
过去很多年,在美国、欧洲有很多产品研发出来,而中国没有;有一些进口到中国来,但是非常贵,有一些处方药每个需要几十万。经常看到一个说法,有人跑到印度通过走私也好,通过水货也好。这反应一个问题,说明我们中国的创新能力比较弱,长期来看中国的医药行业是需要创新的。
首先,今年有一家医药公司叫再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个公司是 2014 年成立的,刚成立时有两人,第一次融资大概拿到两千多万美元,启明比较幸运是他的第一轮投资方,也是他最大的投资人。可以说,这是我做投资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一个新药研发公司没有任何收入,每年烧很多钱,却在美国实现上市了。
第二个公司是 Beigene,它也是做新药研发的。Beigene 是一千亿市值的公司,从北京引进了一个产品 PD—1,付给他几亿美元,又买了它的股票,Beigene 市值到了 40 亿美元,目前这个公司也是没有收入,也是烧钱,做临床药。
最近有一个公司叫基石药业,A轮融资 1.5 亿美元,也是一个新药公司。这说明什么?中国新药研发的拐点到了。
在生物技术方面,有两个公司A股很热,一个是华大基因,另一个是贝瑞和康。华大基因市值到达一千亿元,最近掉了一点到了七八百亿。贝瑞和康市值超过 200 亿,同时我们也参与了投资,所以去年炒股很热的一个词叫“基因”。
今年一个上市企业艾德生物是做精准医疗的,也是通过基因测序告诉医生,肿瘤病人身体里面哪里发生了基因突变,这些以前A股市场不存在的事情,今年都发生了。
另外港股公司一个叫做精士瑞的公司,从上市两块钱左右的股票到现在十几块钱,市值到了 30 亿美金。为什么呢,他们有个产品是做 CAR—T的,治疗白血病的新的细胞疗法,中国临床最近受理了。这个在美国两家公司刚刚获批了,中国也被进入临床。表明中国的生物技术在全球来看,差别越来越小,有些领域甚至在应用方面比欧洲、比美国都走的更快。
服务不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所以有时候我们讲创新,事实上创新除了技术创新外,还有一个是模式的创新。我想特别需要讲一下服务,因为这跟我们每个人都相关,我相信大家可以做互联网、可以做其它行业,但是有一件事情不得不去,基本上都要去医院。
以前,中国的医疗体系里面,公立医疗占了主流,中国 80%—90% 的医疗发生都是公立医疗体系里。在北京、上海有些大的医院,像协和、上海的瑞金,基本上你去看病的时候,一个词可以解决,就是整个过程体验非常痛苦的。几个月前,我家里老妈要动小手术,我就去上海的一家挺大的医院找医生帮助看一下,但其实整个上午的时间都花在那边,最后医生真正意义上能跟你沟通的时间,五分钟都没有。在中国如果没有去医院体验过,你很难想象看病有多难。
过去十年也有很多私立医疗机构发展起来了,这些医疗机构有些在电梯里贴个广告,有些在外面贴广告。据统计,中国的民营医疗里面大概有 80—90% 来自于福建某一个地方,这个对于我们投资人来讲蛮痛苦的,我们很想投资私立医疗,通过我们的投资促进私立医疗的发展,但是我们还是想投到主流的医生那边,因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医生能参与我们的事情,我们认为医疗的质量才有保证。
所以过去两年有几个大的事情发生:
杭州的一家医院树兰医疗,是由两位院士创办的,两位院士是夫妻俩,都是院士都是医生。2016 年 1 月 1 号开始创立,一开始就按照三甲医院的标准,在服务商做的更加客户化。我们看到,树兰医疗两年不到,它的整个就医流程上、服务上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医疗技术上,现在成为中国很重要的一个肝移植中心。中国的医疗服务也开始发生变化了,真正有一些主流的医生开始参与到这个事情来。
上海过去两年批了很多外资医疗机构,有德国、香港的等都进入上海。自贸区那边有一个德国的医疗集团,我们的德达医院也是筹备十来年,于去年开张了。这些都是几十亿的投资,设备、理念都是按照国际标准来。当然价格也是挺贵,但是他们进入医疗市场,就会给原来我们的民营机构增加很大的变化,就不再是从以前非医疗人士雇点钱做个医院,毕竟这个是高起点,非常好的投资,非常好的医生,非常好的流程来做医院。
我们看到政府也在鼓励发展商业医疗保险,甚至出文说,有些商业医疗保险可以纳入到公司财务报表里,可以税前扣支。我们的医疗服务正处于拐点,模式的创新、医生的创新也会给我们的医疗服务在未来带来很大的推动力。
所以回过来看,为什么说在我们医药行业里面这几年会发生这些事情?创新点来了之后怎么创造价值呢?为什么这几年发生、为什么不是以前、为什么也不是未来?
我们看看中国的新药,我们判断中国会成为全球的新药研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三分天下,绝大部分在美国,一部分在欧洲,也希望有一部分在中国,这个是什么原因呢?
1、人才。越来越多的人才是从海外回到中国,新药是一个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没有专业做不了。
2、产业集群。这个特别重要,10 年前如果有人说新药研发我们都不太相信,因为新药研发里很重要的是临床研究,一个药是不是真的好,你需要在临床做一系列的数据、做研究,结果好才是真的好。以前咱们做新药没有那么严谨,所以很多时候,老外或者国际主流不太认可你的数据。那个时候我们的判断是,中国首先要发展服务行业,才有可能发展新药的行业。所以那时候看到新药的康德、太平医药这些新药服务公司起来,接着新药研发就起来了。这些事情做起来之后,中国的新药研发就开始了。
3、市场。中国的医药行业很快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甚至我觉得会变成跟美国相比很接近的市场。这么大一个市场,你如果缺乏创新能力,都依赖进口药,那是不可长久的。所以这些我相信未来中国的新药,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4、技术。像基因测序、其它的一些生物技术、细胞治疗等等都在发展。中国现在跟国外的同步化越来越快了,以前我们跟欧美有五年的差距,现在可能一年两年。另外跟成熟市场相比,中国有更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相对欧美市场,这些医疗需求对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有的中国人愿意花上百万跑到美国去看病,因为中国的产品供应不够,中国医药技术的革新还有很大的机会在里面。
服务业是一样,医疗服务整体上是一万亿的市场,只有从现在开始,医生也好、管理人员也好,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开始进入创业创新,这个时候所谓的增值医疗服务才真正的开始。
以前我不认为是真正的医疗服务,真正的医疗服务是你的医护人员真正是服务为中心的。所以这个里面,应该是讲这几年开始的,在上海、北京,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一些主流的医生出来了,包括讲到出来的院士,很多三甲医院的医生,很多的出来了,北京也是一样,有些做儿科的,有些做全科的。他们出来提供另外一种服务模式的时候,可以作为公共医疗的部分缓解我们的就业压力,分流一部分就医人群,让一部分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但是有一个问题,所有的投资人,我们做投资的会考虑未来怎么赚钱。医疗服务行业未来能不能走入资本市场还是一个问题。在美国、香港资本市场都可以,但是在A股,我们有没有更多的公司上去,我们还是会观察。如果有一天医疗机构登录这个市场,这个市场还会更大的发展。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启明创投,我们是一家风险基金,2016 年组建基金在中国投资,目前的规模是 27 亿美金加人民币,我们会投在消费互联网、医药、技术。我们的核心观念是希望能够投到一个创新的拐点,我们现在投了超过 200 家公司,很幸运帮助很多公司变成很大的公司,包括一些互联网领域、医药领域、服务领域,未来也希望跟更多的创始人一起合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