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共享单车出生地:“自行车第一镇”从繁荣到静悄悄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探访共享单车出生地:“自行车第一镇”从繁荣到静悄悄

探访共享单车出生地:“自行车第一镇”从繁荣到静悄悄

 2017/12/10 15:25:42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王庆坨,坐标天津武清西南,因汇集五六百家自行车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而被称为中国的“自行车第一镇”。12月5日,《华夏时报》记者到达王庆坨镇进行实地调查,探求共享经济浪潮下传统单车生产链条的真实现状:紧闭的工厂大门、停止的流水线以及人车稀少的宽阔马路,无不在言说这个单车小镇眼下的凋敝。作为车轮经济上的重要一环,整个王庆坨小镇自去年起便被搅入共享单车这个巨大漩涡。聚集在这个小镇上的单车企业们,经历过共享单车订单盛宴的风光热闹,也为共享单车的疯狂扩张被迫买单
  • 标签:

  王庆坨,坐标天津武清西南,因汇集五六百家自行车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而被称为中国的“自行车第一镇”。

  12 月 5 日,《华夏时报》记者到达王庆坨镇进行实地调查,探求共享经济浪潮下传统单车生产链条的真实现状:紧闭的工厂大门、停止的流水线以及人车稀少的宽阔马路,无不在言说这个单车小镇眼下的凋敝。

  作为车轮经济上的重要一环,整个王庆坨小镇自去年起便被搅入共享单车这个巨大漩涡。聚集在这个小镇上的单车企业们,经历过共享单车订单盛宴的风光热闹,也为共享单车的疯狂扩张被迫买单。共享单车订单已经让王庆坨警惕,但谁也不知道资本的风口过后,这个寒冷的冬季会有多长。

  如今沉寂的单车小镇

  冬季的王庆坨小镇格外寒冷,但更加寒冷的是单车企业的生计。

  “我们现在每天大概有 2000 辆左右的自行车产量。我们是 5 条流水线的架构,但是目前只开了两条。”杨瑞(应受访者要求,文内单车企业受访者均为化名)对《华夏时报》记者说。他是王庆坨当地一家单车企业的销售负责人。

  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生产线没有全开,一方面是因为环保对供应体系冲击的较为严重,单车的许多零部件供应很不正常;另一个是因为单车市场目前很淡,没有那么多订单。

  而许多更小规模的单车企业,流水线已经完全停止作业。王超是王庆坨一家小型单车企业的负责人,他的企业规模并不大,“共享单车的许多零件和内销的都不一样,北京区域全车安装好的话,我们每天大概能生产 500 辆。”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华夏时报》记者调查当天,他的工厂并未开工。

  而另一家当地单车企业的负责人马森则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之前楼下的一层厂房也被他的工厂租用,“但后来我做它们(指共享单车)胆小,挣一笔钱就跑了。”在现有的厂房中,他的单车流水线也有所减少。但目前剩下的流水线也并没有转动起来。

  然而,就在 2016 年的那个冬季,王庆坨小镇曾经是另一番繁荣景象。所有单车产业链上的工厂流水线都马力全开,大批的卡车等在工厂门口,随时准备将刚下流水线的共享单车拉走投放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王庆坨的许多工厂在今年过完春节后都在给 ofo 做自行车的叉架。而曾经因为订单量大、零部件缺货,单车零部件的价格一路飙升。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共享单车配件中的单速飞轮,在 2017 年春节后价格急升到 4.5 元/个,涨价幅度接近 90%。

  这份热闹一直延续到了今年上半年。

  有当地自行车企业的员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他们企业生产的共享单车在今年 5 月份装车最多,整整 1 个月。然后老板就不再接单。“那时候都是几十箱货在工厂外等着,做出来产品就运走,流水线整天作业。”

  “车还在路上,公司却倒了”

  共享单车的火热,曾让王庆坨的单车厂商直呼春天来了。

  当地多位单车企业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最火热的时候,共享单车订单只要支付两三成的定金,单车企业就能马力全开地生产。而不少尝到了甜头的单车企业,为了拿到更多的订单,不仅自己先行垫资为共享单车企业购买零部件,还相继购买设备扩大产能。

  但它们没有等来更多的单车订单。

  随着北上广深等城市相继出台共享单车限投令,共享单车的新车订单逐步减少。公开报道显示,9 月 7 日,北京市交通委召集各区管理部门和 15 家共享自行车企业负责人,宣布经研究决定暂停在北京市新增投放共享自行车。而在北京之前,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 11 个城市已暂停共享自行车新增投放。

  上述单车企业的员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后来北京、天津不让投放,老板接到的订单都是像西安这样比较远的地方,运输还要跟人过去卸,比较麻烦,所以我们就不干了。”

  而随着酷骑、小蓝、小鸣等二三线共享单车企业的资金链危机相继爆发,王庆坨更多的单车企业已经为共享单车的疯狂扩张被迫买单。多位王庆坨的单车企业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现在共享单车不好做,最怕做到一半客户不要了。

  杨瑞对《华夏时报》记者感慨,没有想到共享单车的市场会如此恶劣。他回忆当时有许多共享单车小品牌蜂拥上马,订单规模不大,只要 3000-4000 辆车,定制的架型却比较独特。

  “但是后期融资不到位,企业最后也不提货了,造成许多小工厂压货或者发出去货没有收到钱。”而据他了解,当地还有一些单车企业因为接到的订单比较大就开始扩产,但是订单完成后就开始裁员减产停产。

  王超的公司也遭遇过共享单车企业“跑路”。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重庆的悟空单车在他们工厂定了 2000 辆共享单车,交了 35 万的定金,但最后定金和单车都不要了,“车还在路上,公司却倒了。”据记者了解,悟空单车在今年 6 月宣布退出共享单车市场,被视作最早撤退的玩家。

  这些送不出去的单车现在还堆在他的库房里。“算上定金差不多公司只能够本,做好的车也没法改了再卖,国外的客户也没人要。”王超对《华夏时报》记者苦笑。他还告诉记者,之前还有同行说在上海还有 5 万辆酷骑单车,问谁要。

  而对于王庆坨遍布自行车产业链的大小企业来说,一家共享单车企业的欠款,就如同振动的蝴蝶翅膀一般影响巨大。某单车企业负责人马森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现在好多厂子把前期赚的钱都压里面了。他的朋友之前接小蓝单车的订单,现在库里还有好几十万块钱的货。“一辆车有 100 多个零配件,你家有 40 多万,他家还有 40 多万……”

  车厂不愿再接共享单车订单

  共享单车订单已经引起了王庆坨单车企业们的警惕。外贸出口、电动车以及单车中价格更高的山地车等依旧还是他们眼中的主要生意。

  “做共享单车生意跟玩牌一样,你别贪。做一单挣点钱得了,哪有老赢的。”马森对《华夏时报》记者说。他在早期接了一单 ofo 的订单,一个月生产 10 万辆车,之后再没做过。“一单我就能挣 60 万,做完了我还能继续做出口,不耽误。”他说。

  杨瑞则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当时共享单车 700Bike 曾找到他们想进行合作,“工厂各方面都符合标准,但是他们要求接的订单都是 10 万,就意味着我们要停下来所有的业务,专门做共享单车,最后这笔交易就没有达成。”

  事实上,天津的大型单车企业对于共享单车行业的判断也并不乐观。

  天津富士达集团乐骑科技有限公司 CEO 孙昊此前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冬季的订单本来就少,而共享单车本身不管从车辆投放还是用户使用也有所饱和。“我们也跟共享单车企业做过沟通,到年底要减速是必然。”他认为共享单车行业明年不会再像今年一样。

  孙昊同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们是 OEM 公司,主做自行车加工制造。共享单车是新增市场,明年我们依然是加工和共享单车两条腿走路。”

  进入行业洗牌期的共享单车行业,冬天还不知何时结束。在城市中投放过量的共享单车,已经造成了一个又一个“单车坟场”。

  多家王庆坨的单车企业都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不再接共享单车的订单。但只要资金到位,还是有单车企业愿意接单。

  在谈及定金问题时,王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无论做多少车都必须是全款,定金麻烦。如果做好了企业不要了,我们找谁去。”杨瑞则对《华夏时报》记者称:“我们公司不太愿意接共享单车的订单。如果要做,定金就要付得高。如果没有特殊零件的话,定金会收到 60% 左右。如果是有特殊零件的,定金将达到 80% 或者全款。”

  而他们判断是否接单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你得先说服我,钱怎么挣。”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