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http://images.ifanr.cn/wp-content/uploads/2017/12/snapdragon-845_if.jpg" data-image-enhancer="larger than 578" />
即便不太关注智能手机的用户,也或多或少从网上和线下体验店里见过「骁龙」这个名字。从骁龙 800、801、820 到骁龙 835,骁龙几乎成为了每一代 Android 旗舰的标配。
骁龙 845,这就是明年 Android 旗舰的标配。
骁龙 845 依旧沿用了 835 平台「4 + 4」的架构,也就是 4 个大核加上 4 个小核的设计。其中大核的最高主频为 2.80GHz,小核的最高主频是 1.80GHz。至于是不是基于 ARM 的 A75 + A55 架构定制,高通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此外,骁龙 845 还拥有 Hexagon 685 DSP 和 Spectra 280 ISP,Adreno 630 的 GPU 比之前性能提升 30%、功耗降低 30%、显示速度提升 2.5 倍。同时集成了 X20 LTE modem,支持 Quick Charge 4.0 快充技术。
骁龙 845 最终未能用上 7nm 制程,转而采用三星最新的 10nm LPP FinFET 制程进行优化——台积电和三星两家晶圆代工厂都要到明年年中才能大规模量产,在 7nm 制程工艺仍然存在技术门槛的情况下,这是兼顾成本和产能的最佳选择。
明年的 Android 手机会有哪些变化?
相比技术参数的提升,普通消费者可能更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明年 Android 手机会有哪些变化?
首先是拍照素质的提升。骁龙 845 的 Spectra 280 ISP 支持 Ultra Premium HD,这意味着明年 Android 智能手机将支持 4K 60 帧的视频拍摄,同时支持 1080p / 120 帧或 720p /480 帧的慢动作视频。
此外,骁龙 845 支持超过 10 亿种色调的 10 位色深照片,拍出的照片色域会广,颜色更丰富,色彩过渡也会更自然。
骁龙 845 支持深度感知和计算机视觉,不仅可以通过算法拍出更好的浅景深照片,还从底层硬件层面实现对人脸的 3D 建模以及生物识别,这个 Android 上的 Face ID,高通称之为 XR。
尽管目前还没有搭载骁龙 845 的手机出现,但高通表示搭载骁龙 845 的设备 DXOmark 评分将超过 100 分。作为对比,目前评分最高的 Pixel 2 的综合评分为 98 分,高通还列出了一款评分为 94 分的竞品 A,没错,就是 iPhone 8 Plus。
搭载骁龙 845 的手机会更智能更懂你。它支持语音 AI ,可以识别出你的声音,可以让手机支持同声传译。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意味着手机可以认出照片里的人物。
手机的安全性也会提高。骁龙 845 提供了系统层面的安全,包括 Hlos、TrustZone 和 SPU 三层,其中 SPU 是高通新增的一个安全处理单元,相当于智能手机更高维度的保险库,包括指纹信息、银行卡、地铁卡等信息都存储在这里,它可以抵御外界的安全攻击。
网络的连接性是高通的传统优势,不管是 Wi-Fi、蜂窝网络还是蓝牙。
今年 2 月份发布的 X20 Modem 终于集成在骁龙 845 中,明年旗舰 Android 手机的理论下载速度最高能够达到 1.2Gbps(150MB/s),登机前的 3 分钟内下载一部 3GB 的电影不在话下。
此外,骁龙 845 还支持新一代双 SIM,可以实现双 VoLTE 的语音通话,用户在通话时网络不会回落到 2G 或 3G 网络。Wi-Fi 支持 11ac Wi-Fi 标准,连接速度是之前的 16 倍。
由于改进了架构,同时新增了 3MB 的系统缓存,骁龙 845 的功耗相比 835 降低了 30%,明年旗舰 Android 智能手机的续航有望进一步提升。
另外,高通快充技术依然维持在第四代,手机从 0 充到 50% 只需 15 分钟。
把一众手机变成人工智能手机
骁龙 845 的另一个意义是,让一众智能手机厂商快步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今年 iOS 和 Android 两大阵营的旗舰手机中,都不约而同地加入了人工智能的模块——苹果升级为 A11 仿生芯片,而华为 Mate 10 的麒麟 970 处理器集成了 NPU。
骁龙 845 在人工智能上并没有提供独立的神经网络引擎单元,而是采用了分布式架构。
「我们做 AI 的方式不是像其他公司只是在芯片中集成一个神经网络模块,我们是弹性地调用每个模块的性能,具体场景决定是 CPU、图形处理器(GPU) 还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负载,这是半导体集成的优势。」
实际上,在 AI 运算中仅仅有一个强大的多核 CPU 远远不够。通常用于图形渲染的 GPU 拥有上千个计算核心,可能更适合于检测和跟踪,而分类计算密集型工作负载可能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上运行得更好。
高通高级副总裁兼移动业务总经理 Alex Katouzian 表示,骁龙 845 已经是高通第三代人工智能平台了,因为应用层面尚未成熟,所以高通此前一直没有着重宣传。
他认为,苹果 A11 仿生芯片和华为麒麟 970 都是自用,但骁龙 845 将会让更多智能手机厂商一起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昨天,在接受爱范儿(微信:ifanr)的采访时,雷军表示搭载骁龙 845 的小米 7 正在研发中,其中人工智能会是手机的一大亮点,他们目前正在与高通工程师进行合作。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小米已经投入了 600 名工程师。
从高通和合作伙伴的合作情况看,简化图片和视频的拍摄、提升 VR 游戏的体验,让语音交互更自然将是最主要三个方向。
在拍照功能上做文章是国内厂商偏爱的做法。以图像识别为例,骁龙 845 能够让手机拍照时直接识别出不同的人物,手机也能把图库中同一人的照片都筛选出来。此外,手机能够针对不同场景对照片进行后期优化,以往需要大量用户手工操作的瘦脸、美颜,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的加持,一键完成。
骁龙的发展史,几乎就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史
10 年前,高通发布了第一款移动芯片——Snapdragon S1,它采用 65nm 制程工艺,是今天的 6 倍。
一年后,第一款 Android 智能手机 HTC Dream 诞生,搭载的正是 Snapdragon S1。
2012 年,高通发布 S4 系列产品线,集成了 Adreno 225 图形处理器,智能手机开始进入双核 + 1080p 时代。作为第一款 1080p 屏幕的手机,HTC Droid DNA(Butterfly)正是搭载 S4 Pro 的芯片。
S4 还集成了 4G LTE Modem,实现了全球首次 LTE 网络的 VoIP 通话,网速的飞跃直接衍生了移动互联网和 app 经济的繁荣。
2013 年,高通发布 Quick Charge 快充技术,作为芯片电源管理功能的一部分,这项技术可以让手机充电比老款手机快最多 40%,在电池技术未能有显著突破之前,快充成为智能手机提升续航能力的权宜之计。
2015 年,高通 820 集成了首款 LTE-A Cat 12 的 modem,下行速度可达 600 Mbps,同年 12 月,中国三大运营商全面进入 4G+ 时代。
2015 年,因为早前版本的高通骁龙 810 发热问题,一众智能手机厂商受到波及,以至于不少国产厂商把解决骁龙 810 的发热问题当做卖点。
2016 年,高通推出了 Clear Sight 双摄像头系统,双摄逐渐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功能。
……
骁龙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智能手机的发展史。
高通之所以能够持续影响智能手机行业,一定程度上与其垂直整合的业务模式有关。
作为一家以移动通讯技术起家的半导体设计公司,高通从 CDMA 技术中演化出了 CDMA2000、WCDMA、TD-SCDMA 等 3G 网络制式。在后来的 4G 制式中,高通也拥有大部分核心专利。
虽然以通讯技术即基带见长,但高通却把手机各个元器件集成在一起打包出售。
买基带送 CPU+GPU+DSP+ISP,这句话虽然不太确切,但大抵反映了高通的业务思路和一块芯片的构成。
用高通的官方说法是,它是一块「移动平台」,虽然你经常听到的说法可能是骁龙 XX 处理器。
事实上,大众津津乐道的 CPU 其实只占据了一张芯片 15% 的能力,其他 85% 则来自 GPU、DSP、Modem 和 ISP 等等。
比如手机拍照的时候,考验的是摄像头与 ISP 和 DSP 的协调能力。运动计步,计算卡路里就得通过 DSP 进行协处理,分担处理器的部分工作。而在运行大型 3D 游戏时,手机则会调用 GPU 的处理能力。
简单地说,处理器架构、GPU 和 modem 是决定智能手机体验的三个核心要素。
高通是目前屈指可数的能同时这三大要素上掌握核心技术的厂商,对于智能手机厂商而言,这种一站式服务不仅方便,采购成本也相对较低,还可以省去一大笔专利授权费用。
无论是双核、1080p,还是 4K 视频、快速充电,都离不开身居幕后的高通。虽然诸如双摄等技术并非高通首创,但高通通过集成化芯片和参考设计,把解决方案一次性打包给下游手机厂商,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新技术商用的路径,也加速了技术的快速普及。
在骁龙移动平台的设计上,高通通常是提前 3 年进行规划。首先跟硬件制造商和运营商、app 开发者等合作伙伴进行沟通,然后才是设计和开发,商用前还需要经历数千小时的测试和调整。
超长的开发周期,意味着高昂的投入。根据 2017 财年的数据,高通芯片业务(QCT)的营收为 16.479 亿美元,但毛利率却只有 17%,仅占公司净利润的一成。
如何提振芯片业务的净利润,降低专利授权营收模式的风险,将会是这家技术公司面对下一个十年的一大挑战。
何宗丞 (Jonathan Ho)
热爱 News Feed 与 Menu,正在努力让每天处理的信息量超过脂肪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