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9 日电近日,正值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90 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际,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受邀出席,为该校医学生做了一场关于未来医疗的讲座。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更新,影像与病理医生可能会被取代。
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
李天天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标题:“未来医疗是酸的”,Acid 是英文单词“酸”,这恰恰也代表了他对未来医疗的看法。ACID 中,A指的是“Apps”,即我们手机上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 App;C指的是“Connected”,Connected Health,即通过各类 App 或智能硬件采集到个人生理数据;I指的是“IOT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即通过物联网采集到患者周围的环境数据,用于与医疗数据的整合;D指的是“Doctor”,医生或是像医生一样能够提供准确病情诊断的设备。
李天天认为未来会出现“大白”似的机器人,但是会有先决条件:从最开始只是底层的最简单的传感器 APP 逐渐连接到各种医疗的机构、服务的平台,然后把外界的数据移进来,最后生成算法,在医生的帮助下,由机器来完成对人类的一些健康的干预、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一家商业公司,李天天介绍了丁香园的互联网医疗实践。
李天天分析,首先要去挑选领域,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适合用移动医疗的技术来实现。“移动医疗最火的时候是从 2011 年开始,当时很多的媒体、投资人给移动医疗非常高的期望。我认为‘医疗有时移不动’,并不能试图从移动互联网解决所有的医疗问题,因为场景不对。”李天天解释道,“我一直认为对于疑难的、复杂的、罕见的、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疾病,不适合移动医疗的方式来解决,但是有适合的,那是什么呢?基础的、常见的、多发的,这些疾病或者是问题,是非常容易用移动医疗的方式来解决的。”
对于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李天天指出,首先诊疗好做、诊断好做、治疗不好做,原因是治疗数据污染太厉害了;其次图片好做,文本难做。“图片好做是因为很多的算法非常成熟,文本很难,是因为它有一个语义理解的过程,而这个语义理解的过程之所以有巨大的挑战,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不光是中国人,含义都博大精深,真正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想法,通过语义是很难的。”李天天举例说,计算机最喜欢干的事是就是“YES、NO”,没有第三个选项。可是我们很多这种生活的场景,并不是这样来选的。“比如说计算机问你,你有犯罪记录吗?计算机期待的回答是有或者没有。可是你没有回答有没有,你反问计算机一句违章停车算吗?那他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因为首先计算机要去知道违章停车不是犯罪,他得知道这个事实,如果他不学这个知识他就永远不知道。”
人工智能的出现,医生到底会不会被替代呢?李天天表示,自己也是一位受过训练的专业神经内科的医生。“无论从感情来讲,还是从对行业理解来讲,我都很难说医生被替代掉的话。”李天天坦言,“我想了好多理由,比如说医学是有温度的,医生要传递感情,而机器人是不能传递的,再比如说一些复杂的、疑难的需要多室科协同操作的手术,也很难让机器人来替代。”
不过,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更新,李天天的看法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他认为影像与病理医生可能会被取代。“这两类医生有个什么共同特点呢?都不直接接触患者,我说的影像医生不是放疗医生,我说的影像医生是指看片子的。现在病理 AR 的准确率高达 99% 点几了,而且病理 AR 一天能看几百张片子,可以 24 小时不休息、不上厕所,医生做不到。医学是人和人之间的科学,即使有 AR 进来,他更多的是帮助医生的辅助工具,最终的诊断做手术还是和医生来打交道。但凡不接触临床的,不直接接触患者的,只是看片、读片的医生,真的有可能会被替代。”李天天说道。
李天天认为,移动医疗最大的优势是采集数据更容易了,最佳的使用场景是在基础医疗服务里面,而其最擅长的是皮肤这种整体连续的医疗服务。“数据加服务可以实现商业闭环,我们的目的也是做最值得信赖的医疗健康服务。”李天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