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0 日,轻芒杂志发布了全新的 2.0 版本。
这一次,轻芒把推荐内容的信息颗粒度变得更小,而且采用了全新的好内容挑选机制。轻芒想让人们即使在碎片化时间里,也能享受到高品质内容,而不是被消遣娱乐类的信息所占据。
这种一句话、一段字或者一张图的碎片式信息,真的能够提供高品质阅读体验吗?
新版正式发布的前一天,PingWest 品玩前去胡同里的轻芒办公室拜访了创始人王俊煜,从产品本身聊了聊高品质与碎片化,动物本能与人性追求,以及如何通过人工和算法来筛选真正的好内容。
高品质与碎片化
「很多人对轻芒有误解,或者说是对高品质内容有误解,就是长。」
王俊煜说,提到「高品质内容」人们往往会觉得是长内容、深内容,是需要花大把时间仔细看的。事实上,并不是越深、越严肃的内容就越好,而是要符合读者当下的需要。
大学时,王俊煜在北大学物理,现在他想用学习相对论的例子来解释这个观点。
当时,北大物理系的教材是《广义相对论引论》,王俊煜当年跟着学霸们一起报了这门课,结果又立马退课,因为发现很难,知道自己一定会挂;
再后来,他看了稍微简单一点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里面的公式会少一些,而中文部分仍然是「字都认识,放在一起却看不懂」的水平;
《时间简史》是他中学时买的一本书,王俊煜当时以为是普通的科普书,结果整个中学阶段都只停留在前 10 页,直到上完大学才看懂;
更简单的是维基百科「相对论」页面,内容并不多,而且语言易懂。
original="http://cdn.pingwest.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tu.jpg?imageView2/2/w/750/q/90" data-image-enhancer="larger than 645" />
对一个真正的学霸来说,可能会觉得这些都太浅。但我们不能否认,上面提到的这四个内容都是高品质内容,只是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不同的好内容。
「有些文章,真的只看被摘录出来的一两句话就够了吗?」
王俊煜看来,如果不需要很深入的话,确实够了。
他举例说,就像家居收纳这种,如果有其他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他们在看这篇文章时会把最有用的东西「马克」出来,那自己只看他们挑出来的精华就好;但如果是自己更专业的领域,自己本来就会去把这类文章看完,甚至会「马克」出来。
这只是在不同层次的领域,有不同的内容需求而已。
关于碎片化,王俊煜非常喜欢主编萨萨的一句话:「碎片时间定义了你。」
在整块时间——比如上班、睡觉前或是不加班的周末下午,我们可能会去看一本书或是安排一场见面。但更多的碎片时间,我们可能只会花在刷微博、刷八卦上。
就像有读者使用轻芒的时间变短了,提到的原因是「最近忙,没有时间看长文章」。
王俊煜理解城市生活节奏的匆忙,但发现目前的碎片时间产品往往比较无聊。他现在想做的,是让人们哪怕只有半分钟的时间,也能打开轻芒获得关于自己兴趣的源源不断的内容,而且是在一个非常轻松的环境下。
「碎片时间是真正对自己诚实的一点点时间,与其浪费在无聊上,新版的轻芒杂志可以让你的碎片阅读变得营养丰富。」
高品质内容与碎片化时间并不冲突,这是一个允许你坐在马桶上用手机看杂志的时代。
轻芒办公室(图源:xyzhang)
动物本能与人性追求
这一年里,轻芒杂志已经有超过 300 万条被「马克」的内容。而新版本中最核心的好内容挑选机制,就是基于这些数据。
王俊煜有一个观点是,人都有两面性。一面更接近动物本能,比如这个东西会不会吃了我、我能不能吃这个东西,以及繁衍相关的内容;另一面则是作为人的一面,会追求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而一个产品最终展示出来的样子,和产品的设计引导、算法的挖掘方向有关,要看团队和读者愿意把哪一面发扬出来。
对于其他产品来说,一般有 90% 的沉默用户,即不进行任何交互操作。
但王俊煜估算,轻芒杂志大概有 50% 都是活跃用户。包括沉默用户在内,轻芒杂志目前每个用户每天会在轻芒杂志中「马克」2.1 次。
从已积累的 300 万条「马克」内容来看,这些正是王俊煜所说的「好内容」,是读者们「愿意分享给未来的自己的内容」。
今天的首屏与推荐给我的马克碎片
至于为什么轻芒挖掘出的是这一面,王俊煜认为和轻芒对「马克」功能的设计有关。
一方面,「马克」功能的操作非常简单方便。
王俊煜说,在 Kindle 上的标准操作太麻烦,而且对于手指粗和处女座的不太友好,他甚至有时候想标注却懒得操作。
但在轻芒杂志上只需要轻点一下,就能对文字、图片、视频或者文章进行马克,还会有音效和震动,「按起来会很爽」。而且可以自动吸附整句话,不用像在其他 app 或者 Kindle 上那样需要自己调整。
在轻芒杂志新版发布会现场,王俊煜还现场播放了在轻芒和在 Kindle 上想要选中一句话时的对比操作。
他把那段对比视频连续播放了 3 遍,怕大家看不清,并在播放前提醒说「要注意看轻芒那边的演示,因为真的很快」。
另一方面,轻芒杂志的「马克」功能是非常单纯和个人化的。
不像 Facebook 上的「like」或者表情,也不像知乎上的「鼓掌」,轻芒的「马克」就是一个简单的圆圈符号。
王俊煜说,「马克」就像一个浓缩的手账本或者灵感采集器。它的目的不是想要分享到朋友圈体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不是为了表达对文章的支持,而且轻芒也不会专门引导你去马克。
所以,读者们会马克的内容,就像是自己在看书时用笔随手划下的句子一样。
这些内容可能是分享给几年后的自己的深夜鸡汤,可能是给几个月后的自己的东京旅行指南,或者明天去星巴克时会用的隐藏点单技巧等等。而不会是你要分享到微信群的那种摸鱼专用话题,或是你想分享到朋友圈来树立人设的文章。
你马克下来,只是因为自己喜欢、自己觉得有用。
轻芒办公室(图源:胡翔)
人工与技术
「你喜欢(今日)头条吗?」
「不喜欢。」
「因为它推的内容不是你喜欢的吗?」
「呃……应该说是它推的东西让我厌恶的概率比较高。」
读者是内容输入者,机器是权重计算者,而运营团队是幕后的规则制定者,这大概是王俊煜看来比较好的人工与技术结合的状态。
目前,轻芒杂志是把中文类优质内容收集起来,然后由机器归入各个「兴趣」下。
现在已经上线 14 个大的兴趣门类,包括科技、阅读、女性时尚、家具、吃喝、猫狗、美妆等等,还有 100 本细分杂志,从人工智能、游戏、深度阅读、职场到家居好物、打折机票、围棋、猫等等。
而在轻芒杂志里的推荐机制里,百分百的输入都是来自读者的「马克」,而机器只负责给这些输入的权重打分。
简单来说,被马克越多的内容,就越有可能被推荐。
跟传统推荐机制相比,「马克」功能捕捉到的用户行为会更精准。传统机制一般只是捕捉到用户点击了这篇文章,用户对整个机制的参与比较单一;但「马克」考量的不是热度,而是用户对文章内容真正的喜欢和内容价值的认可。
另外,算法会根据用户之前在这个兴趣门类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权重。
兴趣页与贡献值
比如用户之前在这个门类下是否有马克内容,用户以前马克的内容其他读者是否也喜欢等等,然后决定要不要搭理这个用户的意见。
就像你在现实生活中,判断是否听从一个人的意见时,会考虑他在这个领域是否足够了解、是否被认可一样。
王俊煜说,轻芒杂志读者与其他读者的最大不同是,他们是有主见的「对品质有追求的年轻人」,而且有很强的表达欲,希望自己能够控制产品,而不是机器人推荐。
所以,轻芒推荐的要么是用户订阅的「兴趣」,要么是用户关注的人马克的内容。在这里,算法不会自作主张地给你推荐其他。
在轻芒杂志里,还有一个类似隐藏剧情的玩法:如果你在某个「兴趣」里看的足够多,你会刷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界面,邀请你来判断一个内容好还是不好;如果你马克的东西足够多,你还会成为这个「兴趣」的杂志主编。
这样,在轻芒团队受到眼界制约的或不够精通的那些领域里,就会有这些拥有独特兴趣的用户来发现更多好内容。
这里面还会有一些因为算法而发生的好玩的事。
比如「深度阅读」这本杂志,原本的主编是轻芒团队的运营成员。结果,在日积月累的数据支撑下,算法把这个「主编」身份判定给了一位普通用户,拿不回来了。
那么,看似「无为而治」的轻芒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作用呢?
王俊煜认为其实整个轻芒团队的价值观输出还是蛮强的。但不是在挑选内容方面,而是体现在产品的留白、杂志感的好设计,以及对马克这种推荐机制的选择上。
王俊煜相信,「在构思一本杂志的框架应该是什么样的时候,还是人在发挥作用。」
轻芒的肥胖橘猫「小小黄」 (图源:wenlian)
离开轻芒后在胡同口等车的几分钟里,我打开轻芒杂志刷了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