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9 日消息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今天中午在北京举办了获奖人媒体见面会。“生命科学奖”获奖人、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物质科学奖”获奖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北京大学“80 后”讲授许晨阳与媒体见面并回答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三位获奖人面对媒体进行了简短的获奖感言。
施一公表示,我能有机会获奖要感谢中国处在的这个大时代,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从远渡重洋留学,到回国推动科学发展,感触颇深。“如果没有这个大时代,也不会有 500 万人出国,300 万人归国的场面。”施一公说。
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施一公变现出了对年轻人的担忧,他说,我们从小就崇拜老一辈科学家,科学大奖的目的是推动科学的发展,推动年轻一代重新崇尚科学。”但是现在我经常会感慨,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变成了这样?“施一公有些激动地说,“我相信你知道我在说什么,所以趁此机会我要向年轻一代发问:中国过去两三百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都落后于其他国家,那现在我们国力强了,我想问年轻一代,中国未来到底能不能重回科学巅峰?”
随后,“物质科学奖”获得者潘建伟发言,他说与国际顶尖的科学奖相比,未来科学大奖的水平很高。以前对于在中国设立这样的奖项,我们想都不敢想,其实这也得益于中国整体的发展。
最后,“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者许晨阳发表感言,他说,数学与计算机奖在诺贝尔奖中是不存在的,这也是未来论坛的不同之处。社会的发展需要科技的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大奖奖励基础科学,也是我们国家的科研发展由弱变强的一个标志。
以下为媒体答问:
问:今年的科学大奖增加了与青少年的问答环节,您如何看?
施一公:今年的这些学生问的问题都很好,对话过程中也感觉不错,同学们都很积极。如果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像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担心我们的教育了。
我是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我感觉我还有很多的研究没有做出来。我虽然已经 50 岁了,但我并不认为我要退休了,这个大奖只是一个动力,这也是大家对希望的一种承载。
问:想问施一公,您在未来的研究上还有什么计划?
施一公:我还会义无反顾的往前走,获奖是奖励你以前的成果,其实我们对未来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压力。
问:您(潘建伟)把中国量子通信做到世界最前面,就像得了冠军一样,想问您一下对于冠军的感受,有没有压力?
潘建伟:其实跟跑是最舒服的,但是我们必须领跑。我们把量子通信做到世界第一,但是在量子计算等其他方面还不是第一,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将其他相关领域做得更好,不然大家都会认为是我们的问题。
问:想问许晨阳教授,成为科学家明星的感受是什么?
许晨阳:作为“明星”压力很大,我以前只是在实验室,现在与社会接触,我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
问: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在对待研究上有什么不同?
许晨阳:中国对基础研究投入增长远高于国外,但在机制上需要逐步地改善。
问:国外杂志前段时间发布了一篇文章,用了近万字描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对工作及社会的影响,文章说,以前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人类的助手,现在,人类是机器的助手,未来机器人将让人类失业,人类将像机器人乞讨。您觉得这种预测会成为现实吗?我们怎样做,才能防止科学技术对人类产生不利的影响?
潘建伟:目前来看,你说的问题是不存在的,现在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懂的人或者懂一点点的人乱说。
许晨阳:你说的问题只是旧的职业被淘汰,比如汽车兴起以后,以前的马车夫都失业了,但是科技会帮助人选择做更喜欢的事情。
施一公:如果真的有这一天,我愿赌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