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寒冬大逃杀:7家退出,更多人在资金断裂的边缘挣扎_最新动态_新闻资讯_程序员俱乐部

中国优秀的程序员网站程序员频道CXYCLUB技术地图
热搜:
更多>>
 
您所在的位置: 程序员俱乐部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 共享充电宝寒冬大逃杀:7家退出,更多人在资金断裂的边缘挣扎

共享充电宝寒冬大逃杀:7家退出,更多人在资金断裂的边缘挣扎

 2017/10/28 23:11:33    程序员俱乐部  我要评论(0)
  • 摘要:对很多共享系创业者来说,2017的冬天已经提前到来。9月,先是酷骑单车曝出押金难退、CEO被罢免等诸多负面,其后,共享充电宝企业HI电又爆出恶意裁员、欠交社保等人事丑闻。10月11日,一家来自杭州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更是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了停止运营的通知,作为行业首家公开宣布停摆的企业,乐电此举也被不少媒体看做是行业面临洗牌的信号。事实上,据界面创业了解,乐电并不是业内第一家黯然离场的企业。据知情人士透露,包括乐电在内,小宝充电、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
  • 标签:

共享充电宝寒冬大逃杀:7 家退出,更多人在资金断裂的边缘挣扎

  对很多共享系创业者来说,2017 的冬天已经提前到来。

  9 月,先是酷骑单车曝出押金难退、CEO 被罢免等诸多负面,其后,共享充电宝企业 HI 电又爆出恶意裁员、欠交社保等人事丑闻。

  10 月 11 日,一家来自杭州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更是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了停止运营的通知,作为行业首家公开宣布停摆的企业,乐电此举也被不少媒体看做是行业面临洗牌的信号。

  事实上,据界面创业了解,乐电并不是业内第一家黯然离场的企业。据知情人士透露,包括乐电在内,小宝充电、泡泡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 充电、河马充电等 7 家企业均已走到项目清算阶段。其中,河马充电还曾于今年 4 月获得过一轮梅花天使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投资。

  至于退出原因,上述人士介绍,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无法适应风口行业快速变换的市场风向,只能顺应趋势盲目铺设,最终导致转化率下降,而不理想的数据又影响了之后的融资,致使资金断裂,不得不黯然离场。

  被风口“杀死”的企业

  2016 年年底,梅花天使的创始合伙人吴世春见到了正在为新项目“河马充电”奔波的王润。

  王润此前曾是按摩 O2O 品牌”功夫熊“的创始人。2015 年,伴随着 O2O 的大退潮,功夫熊的业务也一度停摆。尽管王润通过折价售股等方式艰难的保住了公司,但模式验证错误,继续下去也意义不大。于是,2016 年底,团队又立项了一个全新的项目——河马充电。

  彼时业内的天使机构多多少少还有些为错过共享单车而痛心疾首的意思,吴世春也不例外。但后悔已晚,重要的还是压中下一个风口。

  一直以来,吴世春都对消费领域相当看好,在他看来,如果这个领域能出独角兽,那它一定是一种通过移动支付完成交付的成本更低且效率更高的商业模式。而王润的河马充电,正好有部分和吴世春当时所想的商业模式相吻合。于是,就像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河马充电成功获得了梅花天使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然而,四个月后,当共享充电宝正因为陈欧和王思聪的一个赌局而走到风口浪尖,吴世春却主动找到王润劝他调转方向。

  为什么要放弃一个正在风口上的项目?

“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大的市场,相比单车市场容量小太多了。在我决定投的时候,它还不是个风口,但 4 月份,大量积压的融资消息一齐爆发,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一下子涌进来非常多的创业公司,商家也开始收高昂的入场费,一个本身低毛利的生意就这样变得无利可图。这个项目也就失去了当初的投资价值。”吴世春告诉界面创业。

  更重要的是,在资本的作用下,战争绝不会轻易结束,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为了赢得战争而增加的隐形成本也会越来越多。

  秉承着及时止损的心态,吴世春开始劝服王润将项目清算,他把这称作“为认知买单”,“做投资,要敢于进场,也要勇于在发现问题后迅速离场。”

  现如今再回头来看这个行业,吴世春的态度依然消极:“即使创业者没有一涌而入,这种铺出去的硬件很难升级,灵活性差很多,总体也是很差的生意模式。”

  不仅是吴世春,对小电科技的投资人朱啸虎来说,共享经济也没有过去那么富有想象力了。在 10 月的一场活动上,他甚至直白的告诉大家:“目前来看,今年风口已经转向了新零售,大家都在讲新零售,没人讲共享了。”

  据业内人士透露,很快,朱啸虎和王刚合投的一家新零售公司就会浮出水面,传闻这是一家把便利店开在滴滴快车里的公司。

  显然,朱啸虎已经开始为该项目造势,而他的态度也很能说明问题,今年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风向转换的再明显不过——新零售和无人值守设备已经代替共享经济成为投资人新宠。

  这不禁让我想起今年上半年,蓝湖资本合伙人殷明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最近除了充电宝和人工智能还能投点什么?这是我半年来被同行友人问及最多的问题。这恐怕是中国 TMT 风险投资历史上最焦虑的一段时光。”

  而现在看来,这样的焦虑仍然没有过去。资本仍在扎堆,人造的风口也仍在继续。

  过去人们总说共享充电宝能在资本层面获得成功有赖于共享单车对投资人的教育,然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模式验证,大多数投资人都意识到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 首先,从需求来看,出行是高频刚性需求,在室外给手机充电却是一种应急需求,不可否认这种需求切实存在,但它支撑不了十几家公司一同涌入。
  • 其次,充电宝要想触达用户需要比共享单车多经过一轮B端渠道,而目前行业内的大多数玩家都有着丰富的 O2O 经验,路径依赖会让他们不自觉的复制此前的惯用打法。过去的几个月,行业内出现了大量给商家分成或入场费的做法,这对整个行业的财务模型及竞争环境都有很大损害。
  • 最后,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次和可见性与共享单车也不可同日而语。想想看,十几辆单车放在地铁口,和十几个充电宝放在餐厅桌子上的效果完全不同,这说明充电宝要想通过规模铺设来达到教育市场、激发用户需求的目的也会比单车难很多。
  • 甚至一味追求规模有时还会起到反效果,据界面创业从小电 BD 那里了解到的情况,一家 40 平的店面,放2-4 台桌面型充电宝就可以满足全部需求,再多就会造成浪费并拉低订单量。这也说明了共享充电宝无法像单车一样采取集中区域饱和投放的策略,事实上,对充电宝来说,单一区域越饱和,数据表现就会越差。

  然而,资本要听的故事却和规模有关。于是,大量企业开始不论网点流量如何,盲目铺设。

  交通枢纽,机场,医院,景区,商业综合体,大型政府机关,酒吧,KTV,洗浴,足疗按摩,咖啡厅,电影院,西餐,火锅,连锁餐饮。

  对共享充电宝来说,这些差不多就是所有能够赚钱的点位,但优质点位毕竟有限,如果要铺的快,就没得选,如果要铺的广,就一定会铺到一些流量很差的位置。最后就像吴世春所说的那样,“财务模型和当初所说的完全不是一码事。”

  据凤凰科技的报道,HI 电之前遇到的资金问题,也是因为扩张太快,数据达不到标准,导致和投资人说好的款项一直没到位。

  HI 电的一位前 BD 申某也和记者印证了这个说法,据申某介绍:“HI 电早期只是单纯的考核商家数量和设备数量,七月份才改成了看设备使用率和订单量。那之后我们才慢慢撤掉了大部分转化很差的店面。"但想必整改时间太短,数据未能达到投资人预期,不然也不会有 8 月中旬那次花样裁员。

  所以说,风口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对大多数迎风而上的创业者来说,你要面对的,不仅是数不清的对手,还有变幻莫测的局势,最重要的是,市场给你验证商业模式的耐心和时间也被极度压缩了,快则三个月,慢则一年,走错一步,满盘皆输。

  在这么低的容错率面前,风口能够成就你,也能杀死你。

  从百电大战到四国之乱

  半年前,来电科技的创始人袁炳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的采访时曾下了一个判断,“大战会先洗掉一批,剩下几家再来拼,是一个从‘百电大战’到‘七国之乱’,再到三国杀的过程。这不是闪电战,会是持久战,拼的是资本、资源、产品运营和用户体验。”

  这位草莽出身的创业者虽是互联网外行,但对商战的判断却没错。现如今,战况果然如他所说,第一次洗牌已经开始,大量二三梯队玩家掉队,仍冲在队伍前列的只剩四家:来电、街电、小电及怪兽充电。市场已经从百电大战逐步演变成四国之乱。

  最新的数据是,截止 8 月底,街电已经在 130 个城市里铺设出了 35 万台机柜,充电宝数量达到 344 万,日均订单则在 20 万左右。而小电则在全国覆盖 70 个城市,8 月的日均订单在 24 万左右。

  怪兽充电虽然一直没有曝光数据,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在 7 月份时也进行过一轮激进的扩张,目前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地的市场份额已经盖过了小电。

  来电由于大机柜成本高昂的原因,在点位数量上一直不占优势,但由于其本身就是专注大场景,目前也没有其他玩家能够渗透到大场景与来电正面竞争。

  单纯从数据来看的话,目前还没有哪家真正做到了把对手甩在身后,但有趣的是,近几个月来,街电却隐隐有一种被众人围剿的趋势。

  率先点燃战火的是来电。

  作为行业内较为资深的玩家,来电此前已经申请了共享充电宝的相关专利共 32 项,其中大部分专利与吸纳式自动租赁设备和移动电源租赁的解决方法相关。

  5 月 17 日、6 月 6 日、6 月 27 日及 7 月 12 日,来电先后于北京和深圳等地立案了一系列案件指控街电专利侵权。

  而街电也不是毫无准备,早在五月,陈欧就已经斥巨资购买了刘同鑫名下的共享充电宝相关专利。此次,作为反击,街电也将来电告上了法庭,同时还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起了对“来电科技”6 项专利无效的审查。

  目前,案件还未宣判,但双方已然是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

  小电也没闲着,理论上小电主打的桌面型设备和街电的小机柜好像没有形成正面冲突,但实际上,同样主攻小场景的二者已经走到了同店竞争的阶段,再加上,小电新的移动式设备也已经研发成功并逐步铺设。

  日前,小电还宣布将针对移动式设备面向全国重点城市大规模招聘服务商,而此前各家中只有街电是采取服务商政策的。

  服务商政策是街电在 5 月份推出的市场扩张策略,具体而言,自营团队负责开拓重点渠道,服务商则负责开拓长尾渠道。结算则是由一次性铺设奖金和后期服务商参与运维的营收分成组成。

  根据界面创业和街电 BD 了解到的情况,街电目前将点位分为了三级,不同级别店面谈成后会给服务商 30-100 不等的业务提成。而小电本次大规模招商,对优质服务商开出的价格是街电的两倍。

  刺刀已经伸出,只等见红。

  更糟糕的是,街电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仅来源于外部。9 月 29 日,街电曾经的母公司海翼股份抛售了自身所持的 15.236% 的街电股份,并将其持转让给天津顺事通达科技有限公司,转让价格为人民币 4800 万元。

  经过这一次抛售,海翼就是和街电完全无关的两家公司了,未来是否会继续在供应链上支持街电也未可知。换句话说,街电这次是完全要孤军奋战了。

  据一位接近该行业的知情人士分析,街电之所以会遭到众人围剿,除了太过高调、财大气粗之外,街电的小机柜无论和大场景还是小场景玩家都构成了正面竞争,再加上其从五月份开始的奋力扩张也让对手忌惮。

  过去的几个月,街电凭借服务商政策广铺了 35 万台机柜,袁炳松此前曾估算过,共享充电宝可以覆盖的商户大约只有 600 来万,而街电在短短几个月间就占据了其中的6%。

  城市方面,街电目前达到了 130 城的覆盖,占中国总地级市的近一半。这一点我的感受尤为明显,国庆期间,我在兰州,西宁等西部城市的商场里看到了不下 10 台街电机柜。而朋友也有在延庆、十渡及北京其他偏远郊区看到过街电。

  据我观察,大部分商户会把街电摆放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吧台位置,而街电的大小和外形本身也很显眼(相对桌面型设备而言)。换句话说,在既有量又显眼的情况下,街电可能很快就会在用户心智上占领高地,完成陈欧所期待的“说起共享充电宝就是街电”的目标。

  这不会是其他玩家想要看到的,尤其是小电。其实从日均订单量和小程序表现来看的话,小电的数据还要比街电高出一点。据小电 CEO 唐永波介绍,从一开始,小电就坚持用设备转化率(单日订单量/总设备数)作为员工的 kpi 考核标准,这也是小电在密度不及街电的情况下还能在数据上跑赢街电的原因。

  但小电也有小电的焦虑,毕竟,桌面系之前提出的占领中国每一张餐桌的目标蓝图,以及建立在这张蓝图上的想象空间已经被验证难以做到。那桌面系的优势就只剩下成本低廉。

  但根据 HI 电 BD 及小电代理商向界面创业反映的情况,桌面设备在成本低的同时损坏率也高,多数情况下一天就要充一次电,对商家来说运维成本较高,目前已经遭到一些商家反弹。

  甚至于,在袁炳松看来,桌面充电的产品形态在战斗尾声可能会被淘汰。“虽然来电科技也做了桌面式的设备,但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防御性手段,总体来说这种产品形态依然有很大的技术问题,包括使用商家 WiFi、需要商家充电等,对于很多场景来说都不适用。”

  目前,小电也已经推出了面包机式的移动机柜,针对大场景的大型机柜也在研发之中。

  据小电内部员工介绍,小电的面包机设备由于成本太高,目前数量还有限。“但年底之前肯定会重点铺(移动设备),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年底实现最高日订单突破 100 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跟怪兽和街电是要拼抢了。”至于桌面设备,该员工评价:“至少现阶段,桌面设备的营收能力还是不错的。”

  何处是终局?

  总体来说,第一阶段的激烈竞争已经迅速洗掉了一批追风的二三梯队玩家。接下来,头部玩家的战争也会迅速从蒙眼狂奔发展到贴身肉搏。

  街电北京的服务商安迪告诉界面创业,现在街电已经在逐步撤下北京的服务商,饱和近在眼前。

  对剩下的玩家来说,争夺更多高质量点位,并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扩展市场边界将成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竞争重点。

  而在一二线城市基本覆盖完成的情况下,下一步,为了扩展边界,共享充电宝或许也将重走共享单车的老路——进军海外市场。

  前不久,来电已经开始通过和旅游企业合作,变相在海外试水。

  而在国内竞争短期无法走到终局的情况下,进军海外未必不是一条路子,毕竟,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的财务模型还是成立的,从业者需要考虑的仅仅只是如何解决支付问题。

  但对那些仍然还在入不敷出的资金困境中煎熬的二三梯队玩家来说,比起如何扩张,更现实的事情还是思考何时止损。(本文作者郑洁瑶,由界面新闻授权钛媒体发布)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