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哪怕你是一个新人" />
1、扎克伯格:仅有目标是不够的
Face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在给哈佛大学 2017 届毕业生做了毕业演讲中,讲到一个他最喜欢的故事:
约翰·F·肯尼迪访问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时,看到了一个拿着扫帚的看门人。于是他走过去问这人在干什么。看门人回答说:“总统先生,我正在帮助把一个人送往月球。”
扎克伯格以“目标感”为这次演讲的主题,他认为:“光你自己有目标是不够的,你必须为身边的人创造目标感。”(But it's not enough to have purpose yourself. You have to create a sense of purpose for others.)
很多人觉得,“为身边的人创造目标感”是企业管理者的事,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很多人在职场两三年后,就具备了影响他人的能力,甚至有些人天生就是去影响他人,而不是被他人影响的人。
如果他们不发挥出这种能力,在人际关系上,反而会有很强的受挫感。
2、目标感的第一点就是足够清晰,足够单纯
目标不等于目标感,职场中大部分人是没有“目标感”的。
你今天的目标是完成一个 PPT,但做到一半时,发现有很多数据还有待确认,你开始怀疑自己今天是否能完成这个目标,并盘算是不是把这一部分含糊过去,这叫有目标,而无目标感。
你在聚会中看到一个让你心动的女生,你想主动跟她搭讪,但接下来你并不确定想干什么,你觉得能上床也行,能留个号码也行,反正走一步算一步吧,这也叫有目标,而无目标感。
你提出了一个技术思路,并得到了团队成员的认可,但在执行中,为了让能力稍差的团队成员跟上项目节奏,你降低了其中的一些标准,这同样是没有“目标感”的行为。
目标感(A sense of purpose)的核心,不是“目标”,而是“感”。就是经常能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能以此为行动指引。
为什么说大部分人都缺乏目标感呢?因为作为一个普通人,总有很多目标,但每一个目标又都不够强烈。
马化腾在回忆腾讯成长经历时说,OICQ(QQ 的前身)在开发时,他设定了一个重要的目标——体量小,别人都是 1M 多,他要做到 200 多K,因为当时上网速度就是 10 几K。
这个小小的差别让 OICQ 在众多即时通讯软件中拉开了第一步的差距。
以前做广告时,我手下的文案常常想从客户的只言片语中,揣摩他们的意图。我对他们说,客户永远是善变的,你们的专业是把握消费者的想法,以此去影响客户的目标。要平常心,错了大不了重来一遍,动机不纯、偏离目标,你会永远纠结下去。
什么都想要,那不叫目标,那叫“表决心”,决心表多了,就变成了“决心婊”,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缺乏目标感的“决心婊”,所以万一遇上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这个目标就很容易影响所有人,成为一群人共同的目标。
这个世界上,有目标感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被一眼认出来,哪怕你是一个新人。这就是马云当时一没有钱,二没有资源,却能在湖畔花园让十八罗汉紧紧地跟随他的原因——当然,这里还有另一个原因:
很多目标感够强的人,仅能指导自己的行动;只有像马云这样能清晰、生动地向遇到的每一个人,描绘这个目标的人,才能产生影响力。
3、描绘你的目标,你就是“意义塑造师”
香港或英国的律政剧里,法官总是顶着一头怪异的假发,为什么?其实它的目的就是让你一眼就看出这是假发,以塑造一种非人化的感觉。因为法官操纵了生杀大权,必须要创造出与普通人的距离感,人们才能对他足够信任、足够畏惧。
这就是法官通过一顶假发描绘的目标感——代表一种神圣的力量。
大部分人目标感弱的另一个原因是“生活缺乏意义”,因为真实的生活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意义,所以有一句话叫:“眼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
但人又是极度追求生活意义的物种,哪怕是一个非常虚幻的意义。
“屡战屡败”,这四个字没有什么意义;“屡败屡战”,这就是个励志故事。故事就是在普通事件上,赋加了特定的人生意义。我们爱看故事,因为我们需要别人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
为什么马云要把公司搞出金庸小说的感觉?为什么很多大公司过一段时间就要折腾出一个新目标来?为什么资本市场从不间断地创造新概念?
就是为了给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的人们,创造新的目标感。
一个目标感很强,而且能清晰、生动地向身边的人描绘出来的人,管理学上有一个称呼,叫“意义塑造师”,你可以把他们想像成《盗梦空间》里的“造梦师”。
马斯克坚持把特斯拉电动汽车的“空气过滤系统”称为“生物武器防御模式”,他还想建立从太阳能电池板直接获得能量的超级充电站,目的是“在爆发丧尸危机后,可以依靠超级充电网络周游全国”。
马斯克用这种他自称是“傻里傻气的荒诞幽默”,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他异乎常人的目标感,并告诉大家:“我跟他们不一样,我不是造汽车的,我会把你们带到未来”。
不过,“目标感”给你带来的影响力,并不一定正面的。
4、为什么你的“目标感”让人反感?
有一次,我在一家商场收银台结帐,队伍很长,好容易要轮到我了,偏偏前面的那位女士结完账后,如老僧入定一般,开始精心梳理自己的物品:
仔细核对收据,把硬币放进零钱袋,把信用卡放回证件包,再将两个小包和收据塞进皮包,再检查一遍包,再检查一遍柜台……,完全不在乎身后还一列排队的人。
很明显,这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她的心里只有自己想要做的事,她有强大的气场,好像天生就有这权力,让我敢怒不言敢。
但可以肯定,她在日常交往中很可能不太受欢迎,就像大部分目标感很强的人一样。
他们的目标感给了自己巨大的行动力,却让周围不想有目标的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我的一位朋友在上司提升他作部门经理后,却提出了辞职,就因为总经理是个目标感很强的人,给人的压力太大,以前有部门经理作为缓冲,现在自己顶上了这个位置,这种心理压力让他好几天睡不好觉,干脆辞职算了。
“目标感”到底是吸引力,还是排斥力,取决于你身处什么状态的公司。
一个自我运转良好的组织,靠得是每一道流程的“目标管理”,而非每一个人的“目标感”。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时刻都能感受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冲突,不适合呆在这类公司。
相反,一家公司,竞争环境恶劣,业务不确定性强,员工们对第一项任务的理解总是有很大的差别,基于流程的“目标管理”往往跟不上形势。
这时,一个“目标感”很强的员工,通常很容易冲锋陷阵,成为大家的行动共同“目标”——反正没有人知道对错,先干了再说。
另一个让你的“目标感”引起别人反感的原因,是言行不一。
为什么跟着马云马化腾没日没夜的加班,就叫做追寻理想,而跟着某些老板加一点班就成了被剥削呢?
因为那些老板光想让员工背一点公司理念“改变世界”,工作中全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这种“目标感”就是一种骗术。
只有你的价值观很独特,并身体力行,别人才有可能忍受这种“目标感”带来的压力。
所以,乔布斯在挖百事可乐的斯卡利时,才有底气说那句很名的话:“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
5、扎克伯格的目标感
扎克伯格在演讲中说,他创办 Facebook 的目标感,并不是创造一家伟大的公司。所以,当所有人都想买下这家公司时,他拒绝了。他说这是 Facebook 最艰难的时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当时的管理层几乎都走了,顾问们告诉他,如果他不同意,会后悔一辈子。
他也怀疑自己的决定:“我在想是不是我错了,一个 22 岁的小孩,都不知道世界是怎么运转的。”
正我们后来知道的,他还是拒绝了,因为他的目标是:连接更多的人。